題目

泉州因何是海上絲路始發地?

30082ph003
泉州港古代為中國——大港(中國新聞社提供)
30082ph003

泉州,地處中國東南沿海,古稱「刺桐」,是中國對外開放最早的地區之一,宋元時期發展成為「東方第一大港」,從泉州通往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同時這座城市也成為當時許多國家商人、傳教士、王公貴族嚮往的地方。當時亞非各國特別是阿拉伯國家,僑寓泉州者數以萬計。豐富的歷史,使泉州榮獲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的「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和首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

30082ph001
「古泉州(刺桐)史跡」遺產點地圖
30082ph001

優良的港灣

泉州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西南季風,東北季風交替影響,有利於以風為動力的帆船航行。泉州港西北枕山,東南面海,入海處屬台地花崗岩岸,泥沙不易淤積,而且海岸線綿延曲折,港灣多,水域寬,航道深。泉州港又是典型的集群港,泉州灣、深滬灣、圍頭港三個港灣以及附屬的洛陽、後渚、法石、蚶江、永寧、深滬、石井等十餘個大港組成。同時,泉州位於晉江下游和泉州灣內,兼具河口港和海灣港的優點。

 

包容的人文環境

晉唐以來,特別是宋元時期,以宗教傳播為主要特徵的文明交流,在泉州表現得尤為突出。泉州是伊斯蘭教傳入遠東最早的地方之一,又是宋元時期摩尼教在中國的活動中心,還是古基督教的聶斯脫里派和聖方濟各派在東方的重要據點,印度教、猶太教也曾在這塊土地上傳播。與此同時,本土的佛教、道教和各種民間宗教千百年來興盛不衰。眾多不同的民族及其宗教文化長期匯集一起,和平相處,共生共榮,由此可見那個時代中國對外開放的文明程度和對異域文化的包容精神。

30082ph006
基督教堂在泉州處處可見
30082ph006

發達的船業

泉州造船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福建的先民就以船為車、以楫為馬。隋唐時期,泉州是全國的主要造船基地之一。宋元時泉州擁有較多的造船場,主要分佈泉州灣內,從後渚至泉州城南,晉江下游沿岸。泉州所造海船,多重船板,載重量較大。無論從堅固性、適航性、穩定性,特別是水密隔艙的安全設施等,在當時都達到先進水平。宋代,泉州除官營造船業外,私營造船業也很發達。

30082ph005
宋代古船出土後的復原機型(小兵攝)
30082ph005

繁榮的經濟腹地

宋元時期,泉州腹地的農業,特別是經濟作物發展很快,為泉州港提供豐富的出口農產品。農村集鎮手工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泉州港的發展。泉州出口的農副、手工業產品主要有絲綢、瓷器、茶葉、蔗糖等。泉州氣候宜於桑樹生長,唐代泉州絲織品已發達,列為貢品。元代泉州生產的「刺桐緞」作為朝廷饋贈外國王公貴族的禮品而聞名於世。宋元時期,泉州陶瓷業有很大發展,窯址多,產量、品質都有很大提高。當時泉州發現的宋元窯址一百六十多處,以生產青瓷和青白瓷為主,產品以碗、盆、軍持、粉盒、瓶、壺為大宗,遠銷東南亞、非洲、日本、朝鮮等國家。泉州在晉朝就有種茶的歷史記載,唐以後種茶相當普遍,北宋茶葉開始出口,並逐漸成為泉州的主要外銷產品之一。泉州的礦產資源比較豐富,銅、鐵、銀的開採冶煉,歷史悠久,因此鐵鼎、生鐵、銀等遠銷南洋各國。宋元時的泉州港是全國內外物資的吞吐港。本地區、本省、鄰省的大量貨物雲集泉州轉銷海外。

30082ph002
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圖
30082ph002

得力的措施

自唐宋以來,封建王朝對海外貿易都相當重視。特別是宋元時期,為了充分開闢這樁潛力很大的泉州財源,南宋紹興二年令泉州市舶司採取很多具體措施,包括重視泉州市舶官和地方官的人選、獎勵來貨多的外商、尊重外國僑商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隆重接待貢使,熱情迎送外商、合理收稅,對舶貨細貨十分取一、粗貨十五取一,並且定單抽和雙抽制。

30082ph004
泉州市舶司舊址
30082ph004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0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