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古代船舶

0813ph022
0813ph022

中國古代船舶的起源,可以說是由浮具開始,因它比筏子和獨木舟更早出現,是人類最早使用的水上工具。浮具所使用的物料包括倒下的樹幹、脫落的樹枝,以及隨處可見的竹竿和蘆葦。樹幹、竹竿、蘆葦等本身浮力小,需要束捆起來使用;而葫蘆則具有體輕、浮力大、防水性強的優點。古人一般將三四個葫蘆串接起來,縛在腰間,入水後人半沉半浮,利用手腳划水前進,古代稱這種浮具為腰舟。

 

據古籍記載,伏羲氏時代人們主要使用筏子,到黃帝時才出現舟。換言之,是先有筏子而後有舟船。獨木舟最遲大約在七千年前就已經出現,初時的獨木舟結構極為簡單,一般是撈取一段槽狀朽木並將其內部稍加整理,或者將一段樹幹砍挖成槽,然後削去外面的旁枝和樹杈。古代木板船不但從獨木舟演化而來,而且它那矩形船體還保持着整木的基本造型。

 

舫,就是兩船並列。中國早在西周時就有舫,漢代也常使用。舫的船行速度較慢,但航行時相對地平穩,古代皇室、貴族們往往加以裝飾,稱為畫舫。雙體畫舫的圖像資料很缺乏,目前所見最早者是東晉顧愷之所繪《洛神賦圖》。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較大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造船業。其中尤以地處長江中下游的楚、吳、越三國及雄踞山東半島的齊國最為發達。吳、越兩國的造船基地都有相當規模的造船能力。

 

隨着大運河的開通,隋朝的造船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隋煬帝在位時,派人往江南採購木料,以製造龍舟、黃龍、赤艦、樓船等,並於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秋,帶領后妃、百官等乘坐龍舟,從洛陽出發沿新開鑿的運河遊幸江都(即江蘇揚州),各類船隻總數超過五千多艘,前後相接,長達二百餘里,顯示了隋代雄厚的經濟基礎和造船實力。

 

漕船是一種底平艙淺的運輸船舶,始於秦代,終於清代,歷時數千年。明代以前的漕船種類非常繁雜,不論是內河漕船,還是揚帆於海的漕船,只要是底平艙淺、吃水不深、裝載量多、運輸快捷的船隻,都可作為漕船運糧。

 

海船一般用來作遠洋航行,運載貨物,唐代末期,巨大的中國海船已經蜚聲國外。據記載,由於大型的中國海船吃水深,波斯灣航道比較淺,所以中國海船必須停泊在印度南端,然後用較小的船隻把貨物運往阿拉伯一帶,再裝上從阿拉伯一帶運來的貨物返回。由於中國海船船體高大,安全性高,再加上非常舒適,很多阿拉伯商人來中國時都願意搭乘中國船。

 

中國古代的船舶設計,一般來說是沿襲師傳徒或父傳子的傳統,一代一代地言傳身教。造船工匠在造船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各種船隻的結構、尺寸比例、特徵和性能等瞭若指掌,有些工匠還繪畫粗略的圖樣和簡單的符號。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0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