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船是怎樣出現的?

0813ph003
北宋《洛神賦》之雙體船,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0813ph003

人類最早使用的水上工具是浮具,它比筏子和獨木舟出現的更早。浮具所使用的物料包括倒下的樹幹、脫落的樹枝,以及隨處可見的竹竿和蘆葦。古人一般將三四個葫蘆串接起來,縛在腰間,入水後人半沉半浮,利用手腳划水前進,古代稱這種浮具為腰舟。

 

比單體浮具浮力更強、更平穩安全的是筏子。筏子的製作材料多為樹幹、竹竿、蘆葦等長條形的物體,把它們橫向排列,然後用野籐、草繩、皮條捆紮起來。後來,人們又將樹幹或竹竿紮成長方形框架,在框內縛上其他具有浮力的物體,如皮囊、葫蘆、陶器等,以製成不同材料的浮筏。據古籍記載,伏羲氏時代人們主要使用筏子,到黃帝時才出現舟。換言之,是先有筏子而後有舟船。

0813ph004
西藏牛皮船是青藏高原和四川西面的藏族人使用的水上運輸工具
0813ph004

初時的獨木舟結構極為簡單,一般是撈取一段槽狀朽木並將其內部稍加整理。製作時,先選取一段長短粗細均勻的樹幹,將其中一面砍平,然後在平面上勾劃出需要挖掉部分的輪廓,同時將這部分分為若干段。開挖時,逐段逐段地依次加工。

 

古代木板船不但從獨木舟演化而來,而且它那矩形船體還保持着整木的基本造型。但因增加了許多拼接點,船體牢固性較低,為彌補這個缺陷,除了用木榫加固外,還在船體內增設橫向的支撐木。早期的木板船是比較簡單,而且還保留着獨木舟的某些痕跡。木板之間是用榫接法來連接船體。

bulb

榫接法

榫接法是造船技術上的一種木板結合方法。突出的部分稱為榫,鑿空的部分稱為卯,榫和卯對接,就叫榫接法。

0813ph001
海帆筏(後)和夏代的席帆筏(前)是古代的海上交通工具
0813ph001

舫,就是兩船並列。中國早在西周時就有舫,漢代也常使用。舫的船行速度較慢,但航行時相對地平穩,古代皇室、貴族們往往加以裝飾,乘坐遊幸,稱為畫舫。雙體畫舫的圖像資料很缺乏,目前所見最早是東晉顧愷之所繪《洛神賦圖》。圖中畫舫有兩條並列的船身,船上重樓高閣,裝飾華美。可見,東晉時雙體船的製造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兩船並聯之後,大大增加了承載能力,提高了穩定性,航行時更加安全。古人一般利用雙體船載客、運貨,它是交通運輸工具,而不是戰船。雙體船還可以拆開來使用。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較大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造船業。其中尤以地處長江中下游的楚、吳、越三國及雄踞山東半島的齊國最為發達。吳、越兩國的造船基地都有相當規模的造船能力。此時,舟已經廣泛地應用於日常生活和作戰,孫子說過即使互相仇視的人,當同船遇險時,也應像一個人的左右手一樣協調一致,共度難關。這是成語「同舟共濟」的由來。從成語、警句的誕生,可以看出舟船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0813ph002
1973年湖北江陵西漢墓出土的木船模型
0813ph002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0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