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古代水利

0808ph025
0808ph025

中國是個以農立國的古文明國家,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水利,遠古傳說中就有大禹治水的故事,都江堰歷經兩千多年仍在發揮作用。從遠古時期,人類對洪水採取逃避的辦法,到戰國時期,隨着普遍使用鐵器,使黃河下游被廣泛開墾,有系統的堤防開始出現。雖然有了堤防,但堤防難免會出現決口而造成泛濫,由此人們又主張多開支河分流。到明朝中葉,提出了「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水思想。

 

相傳在四千多年前的堯舜時代,中國連年大雨,洪水茫茫一片,人們只好躲到丘陵上生活。最後,經過部落聯盟議事會議的推薦,禹承其父業,繼續治理洪水。他聯合了共工氏、伯益和后稷等許多部落,吸取了他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變單純的築堤堵水辦法,而採用疏導的策略。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制服了洪水。接着,禹又帶領人們開鑿溝渠,引水灌溉,發展農業,化水害為水利,奠定了中華民族發展的基業。

 

治水思想的發展變革體現在各大恢弘的治水工程上。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的都江堰。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春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於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是中國古代建設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中國利用天然水道通航的歷史十分悠久。在雲南元謀人居住的地方,曾出土一條獨木舟,由一根整木中間挖空而成。這就是「刳木為舟,剡木為楫」的時期。隨着商品交換的擴展,西周以後人工運渠開始出現。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工運河首先出現在長江、淮河、黃河的下游。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條跨水系人工運河是溝通長江水系和淮河水系的邗溝,由吳國開鑿於公元前486年,並一直沿用至今。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是元代始建自北京至杭州的京杭運河。它溝通了今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是元、明、清三代水運交通幹線,全長近一千八百公里。

 

一部中國水利科學技術史,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治水的結晶。歷代湧現的眾多水利名家,如春秋末期的管仲、西漢的賈讓、宋代的郟亶、元代的郭守敬、明代的徐光啟、潘季馴、清代的靳輔、陳璜等。林則徐(1785—1850年)作為晚清一位名震中外的民族英雄,為人們所祟敬。同時,他也是一位功績卓著的治水名臣。在吐魯番,林則徐曾大力推廣適合當地自然地理條件的引地下水灌溉供水工程坎兒井,這使許多荒廢的土地變成沃壤。坎井至今一直沿用,當地百姓稱坎兒井為「林公井」來紀念林則徐的貢獻。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03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