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中国古代水利

0808ph025
0808ph025

中国是个以农立国的古文明国家,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水利,远古传说中就有大禹治水的故事,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仍在发挥作用。从远古时期,人类对洪水采取逃避的办法,到战国时期,随着普遍使用铁器,使黄河下游被广泛开垦,有系统的堤防开始出现。虽然有了堤防,但堤防难免会出现决口而造成泛滥,由此人们又主张多开支河分流。到明朝中叶,提出了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水思想。

 

相传在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中国连年大雨,洪水茫茫一片,人们只好躲到丘陵上生活。最后,经过部落联盟议事会议的推荐,禹承其父业,继续治理洪水。他联合了共工氏、伯益和后稷等许多部落,吸取了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变单纯的筑堤堵水办法,而采用疏导的策略。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接着,禹又带领人们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发展农业,化水害为水利,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基业。

 

治水思想的发展变革体现在各大恢弘的治水工程上。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的都江堰。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春秋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中国利用天然水道通航的历史十分悠久。在云南元谋人居住的地方,曾出土一条独木舟,由一根整木中间挖空而成。这就是“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的时期。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展,西周以后人工运渠开始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工运河首先出现在长江、淮河、黄河的下游。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条跨水系人工运河是沟通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的邗沟,由吴国开凿于公元前486年,并一直沿用至今。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元代始建自北京至杭州的京杭运河。它沟通了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元、明、清三代水运交通干线,全长近一千八百公里。

 

一部中国水利科学技术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治水的结晶。历代涌现的众多水利名家,如春秋末期的管仲、西汉的贾让、宋代的郏亶、元代的郭守敬、明代的徐光启、潘季驯、清代的靳辅、陈璜等。林则徐(1785—1850年)作为晚清一位名震中外的民族英雄,为人们所祟敬。同时,他也是一位功绩卓著的治水名臣。在吐鲁番,林则徐曾大力推广适合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引地下水灌溉供水工程坎儿井,这使许多荒废的土地变成沃壤。坎井至今一直沿用,当地百姓称坎儿井为“林公井”来纪念林则徐的贡献。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2月03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