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范仲淹如何治水养民?

202116phn009_01
范仲淹像(图片提供:宝盖头/FOTOE)
202116phn009_01

中国以农立国,自古以来水利就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对于政府和地方官来说,平常兴修水利是劝农桑的必要条件,一旦发生水患,治水则直接涉及民生疾苦,攸关生命。在范仲淹的为官生涯中,水利一直是他关注的重点,并且作为其新政纲领之一。

 

初治水利

范仲淹三十七岁时出任江苏兴化知县,这里属于泰州。泰州东面临海,有海盐生产,但地势略低,遇风浪大作,海水可直抵城下,田土虽称肥沃,但海水常浸冲各县地,极不利于农耕生产。过去曾修有堰堤,但长久废缺,无法抵挡海水的涛潦之灾。范仲淹此前作为盐官指出海水侵田土之弊,上报发运副使张纶,因而被推荐为兴化县知县来主办修堤堰事。

 

他第一次主持水利工程并不顺利,因遇大雨雪使百余名工役致死,舆论极为不利,朝廷又派转运使胡令仪会同范仲淹磋商,确定原先的工程规划和方法。但范仲淹因母病而转任他职,仍写信给江淮漕运张纶,强调攸关民生的工程必须积极完成。张纶亲自主持,逾年完成堤堰约二百里,堤高一丈,阔二丈,以砖包砌,阻截海水,良田得以受护,流失的二千多户民众因之返乡。张、胡二人因功获升官,人民为张纶、范仲淹立生祠以报恩,兴化县民甚至往往以范为姓,感念恩德而不忘。

 

苏州治水

范仲淹四十六岁时两任苏州知州,总共八个月左右,中间只有一个月他调。在苏州除了建立州学,聘请名师外,重要的功业就是整治水利。到任前的苏州已发生水患,受灾的人民不下十万户之多,后来到秋天仍水漫不退。他实地勘察,详细研究,订出了治水计划。以他了解的治水重点区在于太湖沿岸、松江下游、东北的塘浦地带,这也是过去霖雨成灾的困顿区。加上初次治水的泰州经验,他认为苏州不适合仅筑堤御水,而应使河水决流,首要疏浚水(河)道,并设闸防泥沙淤堵。

202116phn010_01
苏州西临太湖,地势低平。(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16phn010_01

本来初任职苏州二个月就奉命调职,但因治水已有头绪,官员建议应让范仲淹留任以完成治水工程,于是他再度回任,继续尽于职守。不到几个月功夫,积水已泄,农稼大体恢复正常,范仲淹也离职转任中央。水潦状况虽还未完全平息,但治水之功已显其名望,人民受惠也具体呈现,后人感激他的恩德为之立碑建祠。他治水的总要领在于“修围、浚河、置闸”,三者不可或缺,成为其后治水的典范。虽然历史上治水的循吏能臣不少,但范仲淹在短短几个月,处在地理水系复杂的地区,能治水见效是值得表扬的。

 

农田基础水利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为行新政,上陈仁宗施政的十大纲领,其中有“厚农桑”项目,他为大兴农利要求官民共同注重农田利害,河渠、堤堰、陂塘都须治理,配合其他措施,以达到“养民之政、富国之本”。促进农桑以整治水利为根本,不仅与民生休戚有关,也为富国的基石。他的新政虽短暂时间即吿终止,但所提出的改革方案,多数为后来神宗时王安石变法所深化以延用,像“农田水利法”就是类同于“厚农桑”治水养民之法。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3月3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