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范仲淹如何治水養民?

202116phn009_01
范仲淹像(圖片提供:寶蓋頭/FOTOE)
202116phn009_01

中國以農立國,自古以來水利就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對於政府和地方官來說,平常興修水利是勸農桑的必要條件,一旦發生水患,治水則直接涉及民生疾苦,攸關生命。在范仲淹的為官生涯中,水利一直是他關注的重點,並且作為其新政綱領之一。

 

初治水利

范仲淹三十七歲時出任江蘇興化知縣,這裏屬於泰州。泰州東面臨海,有海鹽生產,但地勢略低,遇風浪大作,海水可直抵城下,田土雖稱肥沃,但海水常浸沖各縣地,極不利於農耕生產。過去曾修有堰堤,但長久廢缺,無法抵擋海水的濤潦之災。范仲淹此前作為鹽官指出海水侵田土之弊,上報發運副使張綸,因而被推薦為興化縣知縣來主辦修堤堰事。

 

他第一次主持水利工程並不順利,因遇大雨雪使百餘名工役致死,輿論極為不利,朝廷又派轉運使胡令儀會同范仲淹磋商,確定原先的工程規劃和方法。但范仲淹因母病而轉任他職,仍寫信給江淮漕運張綸,強調攸關民生的工程必須積極完成。張綸親自主持,逾年完成堤堰約二百里,堤高一丈,闊二丈,以磚包砌,阻截海水,良田得以受護,流失的二千多戶民眾因之返鄉。張、胡二人因功獲升官,人民為張綸、范仲淹立生祠以報恩,興化縣民甚至往往以范為姓,感念恩德而不忘。

 

蘇州治水

范仲淹四十六歲時兩任蘇州知州,總共八個月左右,中間只有一個月他調。在蘇州除了建立州學,聘請名師外,重要的功業就是整治水利。到任前的蘇州已發生水患,受災的人民不下十萬戶之多,後來到秋天仍水漫不退。他實地勘察,詳細研究,訂出了治水計劃。以他了解的治水重點區在於太湖沿岸、松江下游、東北的塘浦地帶,這也是過去霖雨成災的困頓區。加上初次治水的泰州經驗,他認為蘇州不適合僅築堤禦水,而應使河水決流,首要疏浚水(河)道,並設閘防泥沙淤堵。

202116phn010_01
蘇州西臨太湖,地勢低平。(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16phn010_01

本來初任職蘇州二個月就奉命調職,但因治水已有頭緒,官員建議應讓范仲淹留任以完成治水工程,於是他再度回任,繼續盡於職守。不到幾個月功夫,積水已泄,農稼大體恢復正常,范仲淹也離職轉任中央。水潦狀況雖還未完全平息,但治水之功已顯其名望,人民受惠也具體呈現,後人感激他的恩德為之立碑建祠。他治水的總要領在於「修圍、浚河、置閘」,三者不可或缺,成為其後治水的典範。雖然歷史上治水的循吏能臣不少,但范仲淹在短短幾個月,處在地理水系複雜的地區,能治水見效是值得表揚的。

 

農田基礎水利

慶曆三年(1043年)范仲淹為行新政,上陳仁宗施政的十大綱領,其中有「厚農桑」項目,他為大興農利要求官民共同注重農田利害,河渠、堤堰、陂塘都須治理,配合其他措施,以達到「養民之政、富國之本」。促進農桑以整治水利為根本,不僅與民生休戚有關,也為富國的基石。他的新政雖短暫時間即吿終止,但所提出的改革方案,多數為後來神宗時王安石變法所深化以延用,像「農田水利法」就是類同於「厚農桑」治水養民之法。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3月3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