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古代也有進化論?

0806ph026
神農架古犀牛化石
0806ph026

眾所周知,進化理論是由法國的動物學家拉馬克等人提出,並由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華萊士等人加以完善。但最遲在公元前五至三世紀,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就已經開始思考萬物的發展過程,可以說古人早就具有初步的進化觀念。他們通過各種觀察和臆測提出各種的生物轉化假說,並在一種「人為尊」的思想前提下,開始將萬物分類和區分等級,從而解釋自己所看到的各種現象。進入漢代後,人們已經能夠完整地表達自己的進化概念。

 

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已思考各種生物的由來,老子認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也就是說,老子認為「精氣」是萬物的根源。而《國語》則指出,世界上的萬物是由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生物的來源也不例外。至於人的來源,《管子》指出:天產生了「精氣」,地產生了「形氣」,兩種氣相結合而產生了人。後代學者對這種觀點有所秉承並加以發展,如漢代學古人的「化生」觀念可能受到昆蟲化蝶的變態習性的啟發,莊子就曾以循環轉化的觀念來解釋生物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他認為一種生物可以由另一種生物轉化而來。直到漢初劉安《淮南子》一書描述了較完整的生物進化概念,作者認為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濕玄」這種生物進化而來。先由濕玄分別進化成人類的遠古祖先胈、獸類的祖先毛犢、鳥類的祖先羽嘉、魚類的祖先介鱗、龜鱉的祖先介潭,以及樹木的祖先日馮和草本植物的祖先招搖,然後由它們再分別進化成人類、獸類、鳥類、魚類、龜鱉類動物,以及各種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

bulb

「濕玄」

劉安所著的《淮南子》指:「暖濕生於毛風,毛風生於濕玄,濕玄生於羽風,羽風生嬤介,嬤介生鱗薄,鱗薄生暖介。」意思是暖濕之氣生育了胈,而暖濕之氣又是從毛風中產生,毛風又是從濕玄中產生,濕玄生育羽風,羽風生育嬤介,嬤介生育鱗薄,鱗薄生育暖介。以上五類複雜繁多的物種在外界自然環境下興盛起來,並保留各自的外形生態特徵而繁衍發展。

0806ph027
《淮南子》書影
0806ph027

對古生物化石的早期研究,促進了生物進化觀念的發展。古代稱生物化石為「龍骨」,據《山海經》記載,「龍骨」就是古生物的化石。後來,古人逐漸注意到化石有不同的類型,如魚類、石燕(蜿足類動物) 等化石,稱魚類的化石為石魚、石燕的化石為石燕。從東晉時代開始,古代學者已不斷探討化石的成因。宋代學者杜綰認為,魚類化石的產生,是生活在湖泊中的魚,因為受山崩或泥石流動的影響而被掩埋,時間長了,逐漸化成石頭。杜綰的見解是很有道理的。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還根據太行山的石崖間多有螺、蚌的化石,以及「橫亙石壁如帶」等現象,正確地推測出遠古時期太行山一帶是海濱,而後來的大陸(即華北平原)是由河流帶來的泥沙淤積而成。換言之,他在觀察化石的過程中已經注意到古今環境的變遷。更為值得注意的是,他還從某地出現植物化石,但這些植物在當地已經消失,推想到古今植物在地域分佈方面的變化。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0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