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中国古代也有进化论?

0806ph026
神农架古犀牛化石
0806ph026

众所周知,进化理论是由法国的动物学家拉马克等人提出,并由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华莱士等人加以完善。但最迟在公元前五至三世纪,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就已经开始思考万物的发展过程,可以说古人早就具有初步的进化观念。他们通过各种观察和臆测提出各种的生物转化假说,并在一种“人为尊”的思想前提下,开始将万物分类和区分等级,从而解释自己所看到的各种现象。进入汉代后,人们已经能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进化概念。

 

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已思考各种生物的由来,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就是说,老子认为“精气”是万物的根源。而《国语》则指出,世界上的万物是由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生物的来源也不例外。至于人的来源,《管子》指出:天产生了“精气”,地产生了“形气”,两种气相结合而产生了人。后代学者对这种观点有所秉承并加以发展,如汉代学古人的“化生”观念可能受到昆虫化蝶的变态习性的启发,庄子就曾以循环转化的观念来解释生物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他认为一种生物可以由另一种生物转化而来。直到汉初刘安《淮南子》一书描述了较完整的生物进化概念,作者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湿玄”这种生物进化而来。先由湿玄分别进化成人类的远古祖先胈、兽类的祖先毛犊、鸟类的祖先羽嘉、鱼类的祖先介鳞、龟鳖的祖先介潭,以及树木的祖先日冯和草本植物的祖先招摇,然后由它们再分别进化成人类、兽类、鸟类、鱼类、龟鳖类动物,以及各种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

bulb

“湿玄”

刘安所著的《淮南子》指:“暖湿生于毛风,毛风生于湿玄,湿玄生于羽风,羽风生嬷介,嬷介生鳞薄,鳞薄生暖介。”意思是暖湿之气生育了胈,而暖湿之气又是从毛风中产生,毛风又是从湿玄中产生,湿玄生育羽风,羽风生育嬷介,嬷介生育鳞薄,鳞薄生育暖介。以上五类复杂繁多的物种在外界自然环境下兴盛起来,并保留各自的外形生态特征而繁衍发展。

0806ph027
《淮南子》书影
0806ph027

对古生物化石的早期研究,促进了生物进化观念的发展。古代称生物化石为“龙骨”,据《山海经》记载,“龙骨”就是古生物的化石。后来,古人逐渐注意到化石有不同的类型,如鱼类、石燕(蜿足类动物)等化石,称鱼类的化石为石鱼、石燕的化石为石燕。从东晋时代开始,古代学者已不断探讨化石的成因。宋代学者杜绾认为,鱼类化石的产生,是生活在湖泊中的鱼,因为受山崩或泥石流动的影响而被掩埋,时间长了,逐渐化成石头。杜绾的见解是很有道理的。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还根据太行山的石崖间多有螺、蚌的化石,以及“横亘石壁如带”等现象,正确地推测出远古时期太行山一带是海滨,而后来的大陆(即华北平原)是由河流带来的泥沙淤积而成。换言之,他在观察化石的过程中已经注意到古今环境的变迁。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他还从某地出现植物化石,但这些植物在当地已经消失,推想到古今植物在地域分布方面的变化。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2月02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