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古代的草木世界是怎麼樣?

0806phn001
古人泛稱植物為「草木」(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0806phn001

古人認為植物這類生物通常是靜止的,古人泛稱它們為「草木」。《周禮》是最早提到「植物」一詞的著作,可見「植物」一詞已有二千多年歷史。古人在日常生活經驗裏已經認識到植物的多樣性。為了認識和辨別各種生物,古人很早就注意生物的形態。漢代以後,人們開始用文字系統地描述植物的形態,包括植株的顏色、大小、形狀,描述方法多用模擬,如三國時期萬震的《南州異物志》。古人在描述生物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約定俗成的專門術語。一般來說,古人把植物的地表以下部分稱為「根」,而且又分為直根和蔓根,根上的主幹部分稱為「莖」,有時也稱為「幹」;植物的葉片稱為「葉」;繁殖器官分別稱為「花」。

 

隨着生物種類逐漸增多,古人知道有必要把生物按形態特徵或用途來分類,古人將植物分為草木兩大類外,《詩經》、《爾雅》等書還將木本植物分為喬木、灌木和檄木。草本植物則根據性質分為芳草和毒草,或根據生態環境分為隰草、山草、水草等。古人的植物分類標準以方便和實用為主,不同的著作會採用不同的分類方式。

 

為了深入認識每一類植物,早在一千六百年前,中國就出現了專門記述某一類植物的著作,由於這類作品常以「譜」或「錄」為名,因而被稱為專門的植物譜錄。最早出現的植物專著是東晉時期戴凱之的《竹譜》,其中共記載了七十多種竹子。宋代,植物專著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花卉方面有《洛陽牡丹記》、《彭州牡丹譜》、《淮揚芍葯譜》、《菊譜》、《梅譜》、《蘭譜》、《海棠譜》等。中國古代的地區性植物學著作是由地區性的博物學著作如《南州異物志》、《南方草物狀》等分化、發展而來。其中最早的地區性植物志是《南方草木狀》,較出色的是明朝初年的《救荒本草》,作者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朱橚曾在河南採集了四百多種植物種苗,將其種在植物園裏,以詳細觀察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並用文字記錄下來,然後由畫家按實物繪圖,編輯成書。中外學者對其評價甚高,已故美國著名科學史家薩頓認為《救荒本草》:「可能是中世紀最卓越的本草著作。」

bulb

朱橚

朱橚(1361—1425年)是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個兒子,明成祖朱棣(朱元璋第四子)的弟弟。洪武十一年(1378年)被父親封為周王,駐守河南開封。朱橚好學多才,關心民眾疾苦,對醫藥和植物學都很有興趣,是明初傑出的方劑學家和植物學家。他曾組織人力物力編寫《袖珍方》、《普濟方》和《救荒本草》等著作,其中《普濟方》全書一百六十八卷,收集了六萬一千七百多個藥方,是中國現存篇幅最大的古代藥方書。

0806ph005
明代朱橚《救荒本草》中的皂莢樹插圖
0806ph005

綜合性植物學著作出現的時間較晚,直至宋代才出現《草經》、《洛陽花木記》和《全芳備祖》等。明清時期則有《群芳譜》、《廣群芳譜》等。但真正堪稱典範的是清代著名植物學家吳其濬所撰的《植物名實圖考》,它是作者根據自己的實地調查和文獻考證而寫成。全書共記載一千七百一十四種植物,是中國歷史上記載最多植物的植物學著作。

0806ph004
清代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中的卷丹插圖
0806ph004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0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