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南音

30002ph023
30002ph023

「南音」是千年古樂,是中國音樂歷史的活化石,由於歷史悠久、傳播面廣,因而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地域,就有不同的稱謂,但普遍認同的是弦管音樂,同道者彼此稱為弦友。2009年,南音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南音由聲樂曲與器樂曲構成,分為「指套」、「散曲」和「大譜」三部分,簡稱為「指、譜、曲」,總共有二千多首。它是五聲音階,以五個簡明的表音漢字「乂工六思一」,來對應先秦的「宮商角徵羽」五音。而且南音歷來以泉州方言演唱,泉州方言被語言學界認為是中國古漢語的活化石。但古漢語存活在泉州方言中,究竟有多少,是哪一些,很難說得清楚。幸得弦管戲曲中有個「照古音」的傳統,在老藝師的口傳身授中,以及在手抄簿或刊本中用「借音字」的形式,把一些古語古音古韻保存下來。

 

南音的主要樂器為琵琶、洞簫、二弦、拍板等,這些都是唐代的遺制。而最常見的演唱形式,是由五人組成,「絲竹相和,執拍者歌」,即彈琵琶、三弦者在右,吹洞簫、拉二弦者在左,演唱者執「拍板」居中。音樂史家認為,這是漢代相和歌「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的形式,在泉州南音中的遺存。至於演出場所亦靈活隨意,弦友們幾個人一湊合,在廳堂、閒間、庭院或宮前廟中,都可以吹拉彈唱,樂在其中。

 

中國藝術研究院的音樂史家曾用四個字來概括南音的特點,這四個字是:「古、多、廣、強」。其所謂古,是泉州南音非常古老,有漢相和歌、晉清商樂、唐宋大曲、燕樂的遺響,又有宋元南戲的殘曲。其所謂多,是一個古老的樂種,還能保存二千多首曲目,別的地方很少見。其所謂廣,是這種用方言鄉音傳唱的曲目,並不局限於本鄉本土,而且傳播到台、港、澳和東南亞各地閩南人的僑居地。其所謂強,是指南音生命力很強,經歷千百年的風風雨雨,不但能保留那麼多的曲目,又相當一部分仍在海內外弦管界傳唱,堪稱是音樂史上的奇跡。

 

音樂與宗教歷來有密切關係,南音也不例外。在泉州,南音與佛教及道教都有一定的關係。又由於植根在閩南的大地上,南音長期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城鄉中的公眾節日,如佛誕、普祀等,除了請戲班演戲之外,也常常有弦管班社助興。

 

南音愈來愈受關注,在一些地區更有着重要的文化地位,其中主要受南音影響的地區包括有泉州、廈門、台灣及新加坡等地,當中以南音的發祥地泉州最為重要。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當局對南音也加以關注。另外,基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及法律制度》,中國實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制度,對南音保護有加。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1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