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南音」名稱的由來

30002phn001_01
泉州南音音樂會(視覺中國)
30002phn001_01

南音,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長期保存在福建省的東南部泉州地區,並先後傳播至周邊的漳州、廈門和台灣、香港、澳門,同時隨着泉州旅外華僑的足跡,流傳至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成為海內外6,000萬閩南人世代傳承的優秀傳統音樂。

 

「南音」這個樂種名稱,由於歷史悠久、傳播面廣,因而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地域,就有不同的稱謂。在泉州,南音歷來稱「弦管」,或稱泉州弦管。流傳至廈門,改稱為南樂,傳至台灣則稱為南管。在東南亞,南音、南曲、南樂、郎君樂等並稱,不一而足。但普遍認同的是弦管音樂,同道者彼此稱為弦友。台灣呂錘寬教授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做了10年田野調查,曾著文指出,泉州是弦管的發祥地、保存地,所以應該稱為「泉州弦管」為宜,而泉州又稱弦管為「南音」。1952年,泉州弦友擬成立一個團體,因當時處於破舊立新階段,有人感到「弦管」之名過於古舊,所以就改新名,稱為「泉州南音研究社」。之後,凡是舉行大會唱、成立學會等,也常以南音為名。後來發現,長江以南許多民間音樂,也有以南音為名,如「廣東南音」。而以「福建南音」為名的專著也已問世。「福建南音」又是甚麼?其實,「福建南音」就是泉州南音。換句話說,即歷史上的泉州、文化上的泉州的南音。南音在閩南以北的福州語系、莆仙語系和南平語系等地區,都因方言不同而不可能產生。所以稱「福建南音」並不十分確切。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7年提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計劃,並制訂《公約》。泉州市人民政府於2002年6月啟動南音的申報工作,着手對民間南音社團進行普查登記,並徵集、編校和出版南音典籍和曲譜,組織南音團隊到北京和海外展示南音的文化底蘊和藝術精華。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政府間的(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維護委員會上,一致通過中國的提案,將南音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各成員國會議上,對中國「南音」的推薦信描述大意是:中國已經提名「南音」,希望其能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南音是一種音樂表演藝術,是中國東南沿海福建省南部,即閩南地區人民文化的核心,也是海外眾多閩南華人的共同文化。

 

泉州南音在申報時,是以「南音‧泉州弦管」為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推薦信雖然只寫「南音」兩字,但信中卻指出「且用泉州方言演唱」,其屬性十分明確。

30002ph00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證書頒給泉州市。證書現存於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
30002ph001
30002ph002
南音申遺成功舉行慶祝大會
30002ph002
30002ph003
申遺成功消息傳來,泉州市文化界人士受到鼓舞與激勵
30002ph003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1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