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南音”名称的由来

30002phn001_01
泉州南音音乐会(视觉中国)
30002phn001_01

南音,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长期保存在福建省的东南部泉州地区,并先后传播至周边的漳州、厦门和台湾、香港、澳门,同时随着泉州旅外华侨的足迹,流传至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成为海内外6,000万闽南人世代传承的优秀传统音乐。

 

“南音”这个乐种名称,由于历史悠久、传播面广,因而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就有不同的称谓。在泉州,南音历来称“弦管”,或称泉州弦管。流传至厦门,改称为南乐,传至台湾则称为南管。在东南亚,南音、南曲、南乐、郎君乐等并称,不一而足。但普遍认同的是弦管音乐,同道者彼此称为弦友。台湾吕锤宽教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做了10年田野调查,曾著文指出,泉州是弦管的发祥地、保存地,所以应该称为“泉州弦管”为宜,而泉州又称弦管为“南音”。1952年,泉州弦友拟成立一个团体,因当时处于破旧立新阶段,有人感到“弦管”之名过于古旧,所以就改新名,称为“泉州南音研究社”。之后,凡是举行大会唱、成立学会等,也常以南音为名。后来发现,长江以南许多民间音乐,也有以南音为名,如“广东南音”。而以“福建南音”为名的专著也已问世。“福建南音”又是什么?其实,“福建南音”就是泉州南音。换句话说,即历史上的泉州、文化上的泉州的南音。南音在闽南以北的福州语系、莆仙语系和南平语系等地区,都因方言不同而不可能产生。所以称“福建南音”并不十分确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计划,并制订《公约》。泉州市人民政府于2002年6月启动南音的申报工作,着手对民间南音社团进行普查登记,并征集、编校和出版南音典籍和曲谱,组织南音团队到北京和海外展示南音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精华。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政府间的(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委员会上,一致通过中国的提案,将南音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各成员国会议上,对中国“南音”的推荐信描述大意是:中国已经提名“南音”,希望其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音是一种音乐表演艺术,是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南部,即闽南地区人民文化的核心,也是海外众多闽南华人的共同文化。

 

泉州南音在申报时,是以“南音‧泉州弦管”为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荐信虽然只写“南音”两字,但信中却指出“且用泉州方言演唱”,其属性十分明确。

30002ph0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证书颁给泉州市。证书现存于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
30002ph001
30002ph002
南音申遗成功举行庆祝大会
30002ph002
30002ph003
申遗成功消息传来,泉州市文化界人士受到鼓舞与激励
30002ph003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1月14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