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30002phn002_01
粵港澳南音名家匯演(視覺中國)
30002phn002_01

南音自2009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一後,廣受公眾關注,要了解南音文化的深層影響,那就不得不了解南音是如何在多個地區植根,以至開花,從而影響當地的藝術發展。

 

泉州市是南音發祥地和核心區。城鄉的民間弦管團體數以百計,廣大弦友都有保護傳承南音的自覺。自1981年以來,泉州先後舉辦10屆南音大會唱,推動了海內外南音文化圈的形成,發揮了很大作用。1984年,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組織專家教授到泉州考察和學術研討,1985年在泉州成立中國南音學會,確立泉州是保護「中國音樂歷史活化石」的基地。同年成立的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在徵集古譜古籍加以編校出版和開展學術研究,取得出書46本的豐碩成果。泉州現有的南音社團三百多個,成員約六七千人。

 

廈門是南音的重要傳播地區,改稱南音為南樂。清代的「五口通商」之後,廈門港隨之發展起來,泉州一帶的華僑往返南洋,幾乎都經過廈門作短暫停留。鄉音跟人走,南音便傳入廈門。新中國成立後,廈門於1954年成立金風南樂團,繼承傳統又排練新曲目,多次赴京、滬、榕(福州市)參加音樂會演、曲藝調演,並到懷仁堂為中央首長演出。1980年10月,廈門金風南樂團正式恢復活動,並更名為廈門市南樂團,作為廈門南音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廈門市(包括同安)現有的南音社團三十多個。

 

上世紀七十年代,台灣學術界關注南管,對全台灣的南管作一次調查,寫成調查報告。該報告附表列上的南管社團,有「聚英社」、「南聲社」、「和聲社」、「拾興社」等共64個,其中經常活動的、比較活躍的約佔五分之一。台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林珀姬教授,也對台灣南管歷史作了調查研究,並著作出版了《南管曲唱研究》一書。書中所收集資料顯示,台灣本島以及澎湖、金門的南管團體,共有一百三十多個,但於今仍活躍的只有36個。

30002ph022
呂錘寬著作
30002ph022

新加坡的南音,是由泉州華僑帶過去的,現存的湘靈音樂社和傳統音樂社,都經歷漫長的歲月。上世紀七十年代,泉州旅星華僑丁馬成先生接掌湘靈音樂社,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致力創新,他自寫新詞,由弦管行家卓聖翔配曲。新世紀以來,湘靈音樂社又不斷編創新南音節目,積極參加海內外歷次的南音大會唱。新加坡又有傳統南音社,堅守傳統,自娛自樂。此外,還有幾位移居新加坡的泉州弦友,在當地組織不拘形式的學習班,傳授南音文化。

30002ph021
《南音名曲選》
30002ph021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1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