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30002phn002_01
粤港澳南音名家汇演(视觉中国)
30002phn002_01

南音自2009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后,广受公众关注,要了解南音文化的深层影响,那就不得不了解南音是如何在多个地区植根,以至开花,从而影响当地的艺术发展。

 

泉州市是南音发祥地和核心区。城乡的民间弦管团体数以百计,广大弦友都有保护传承南音的自觉。自1981年以来,泉州先后举办10届南音大会唱,推动了海内外南音文化圈的形成,发挥了很大作用。198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组织专家教授到泉州考察和学术研讨,1985年在泉州成立中国南音学会,确立泉州是保护“中国音乐历史活化石”的基地。同年成立的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在征集古谱古籍加以编校出版和开展学术研究,取得出书46本的丰硕成果。泉州现有的南音社团三百多个,成员约六七千人。

 

厦门是南音的重要传播地区,改称南音为南乐。清代“五口通商”之后,厦门港随之发展起来,泉州一带的华侨往返南洋,几乎都经过厦门作短暂停留。乡音跟人走,南音便传入厦门。新中国成立后,厦门于1954年成立金风南乐团,继承传统又排练新曲目,多次赴京、沪、榕(福州市)参加音乐会演、曲艺调演,并到怀仁堂为中央首长演出。1980年10月,厦门金风南乐团正式恢复活动,并更名为厦门市南乐团,作为厦门南音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厦门市(包括同安)现有的南音社团三十多个。

 

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学术界关注南管,对全台湾的南管作一次调查,写成调查报告。该报告附表列上的南管社团,有“聚英社”、“南声社”、“和声社”、“拾兴社”等共64个,其中经常活动的、比较活跃的约占五分之一。台北艺术大学传统音乐系林珀姬教授,也对台湾南管历史作了调查研究,并著作出版了《南管曲唱研究》一书。书中所收集资料显示,台湾本岛以及澎湖、金门的南管团体,共有一百三十多个,但于今仍活跃的只有36个。

30002ph022
吕锤宽著作
30002ph022

新加坡的南音,是由泉州华侨带过去的,现存的湘灵音乐社和传统音乐社,都经历漫长的岁月。上世纪七十年代,泉州旅星华侨丁马成先生接掌湘灵音乐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致力创新,他自写新词,由弦管行家卓圣翔配曲。新世纪以来,湘灵音乐社又不断编创新南音节目,积极参加海内外历次的南音大会唱。新加坡又有传统南音社,坚守传统,自娱自乐。此外,还有几位移居新加坡的泉州弦友,在当地组织不拘形式的学习班,传授南音文化。

30002ph021
《南音名曲选》
30002ph021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1月14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