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南音

30002ph023
30002ph023

南音”是千年古乐,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由于历史悠久、传播面广,因而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就有不同的称谓,但普遍认同的是弦管音乐,同道者彼此称为弦友。2009年,南音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南音由声乐曲与器乐曲构成,分为“指套”、“散曲”和“大谱”三部分,简称为“指、谱、曲”,总共有二千多首。它是五声音阶,以五个简明的表音汉字“乂工六思一”,来对应先秦的“宫商角征羽”五音。而且南音历来以泉州方言演唱,泉州方言被语言学界认为是中国古汉语的活化石。但古汉语存活在泉州方言中,究竟有多少,是哪一些,很难说得清楚。幸得弦管戏曲中有个“照古音”的传统,在老艺师的口传身授中,以及在手抄簿或刊本中用“借音字”的形式,把一些古语古音古韵保存下来。

 

南音的主要乐器为琵琶、洞箫、二弦、拍板等,这些都是唐代的遗制。而最常见的演唱形式,是由五人组成,“丝竹相和,执拍者歌”,即弹琵琶、三弦者在右,吹洞箫、拉二弦者在左,演唱者执“拍板”居中。音乐史家认为,这是汉代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形式,在泉州南音中的遗存。至于演出场所亦灵活随意,弦友们几个人一凑合,在厅堂、闲间、庭院或宫前庙中,都可以吹拉弹唱,乐在其中。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音乐史家曾用四个字来概括南音的特点,这四个字是:“古、多、广、强”。其所谓古,是泉州南音非常古老,有汉相和歌、晋清商乐、唐宋大曲、燕乐的遗响,又有宋元南戏的残曲。其所谓多,是一个古老的乐种,还能保存二千多首曲目,别的地方很少见。其所谓广,是这种用方言乡音传唱的曲目,并不局限于本乡本土,而且传播到台、港、澳和东南亚各地闽南人的侨居地。其所谓强,是指南音生命力很强,经历千百年的风风雨雨,不但能保留那么多的曲目,又相当一部分仍在海内外弦管界传唱,堪称是音乐史上的奇迹。

 

音乐与宗教历来有密切关系,南音也不例外。在泉州,南音与佛教及道教都有一定的关系。又由于植根在闽南的大地上,南音长期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城乡中的公众节日,如佛诞、普祀等,除了请戏班演戏之外,也常常有弦管班社助兴。

 

南音愈来愈受关注,在一些地区更有着重要的文化地位,其中主要受南音影响的地区包括有泉州、厦门、台湾及新加坡等地,当中以南音的发祥地泉州最为重要。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当局对南音也加以关注。另外,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及法律制度》,中国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制度,对南音保护有加。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1月14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