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察舉中的「狀元」

1107ph013
東方朔像,明弘治《歷代古人像讚》
1107ph013

漢朝推行察舉制度,成就了不少政治人才。如晁錯、東方朔及董鈞等。晁錯(公元前200—前154年)是西漢的名臣,穎川(今河南禹縣)人。年青時師從學者張恢,學申、商之術,由於熟悉文獻典故,被任命為太常掌故(六百石)。文帝(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時奉命跟原秦朝博士伏生學習《尚書》。後來任太子(即後來的景帝)家令,深受寵信,陞遷為博士。其後,晁錯由平陽侯曹窋等人聯名舉為賢良,由文帝親自對策。文帝對他策問的題目是「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晁錯以秦亡為鑑,提出一系列施政綱領。他說:「所為天下興利除害,變法易故,以安海內者,大功數十,皆上世之所難及,陛下行之,道純德厚,元元之民幸矣。」在對策的百餘人中,由於晁錯成績突出,陞遷為中大夫。

bulb

申、商之術

申即申不害,商即商鞅;兩位都是戰國前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 申不害強調「術治」,認為君主要根據各官吏能力情況授予官位,根據所任官位的職責、要求來考核其是否稱職,又根據官吏的業績情況給予獎懲。君主要掌握提升、罷免,乃至生殺之權,以加強中央集權。商鞅認為治世之法,是隨社會歷史變化而相應地變化。這些思想對後來的韓非產生直接影響。

東方朔

東方朔(公元前154—前93年),西漢大臣、文學家。他善辭賦,能言善辯。從小失去父母,由兄嫂養大。自幼學寫字、文化及擊劍。16歲學《詩》、《書》二經,能背誦22萬言(字)。19歲學孫吳兵法,又背誦了22萬言。他描述自己「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相貌堂堂。勇、捷、廉、信等美德兼備。像東方朔這樣上書推薦自己的士人,在當時來說實在少見。漢武帝即位之初,徵天下舉賢良文學才力之士,東方朔與上千名士人一起,上書自薦。最後,絕大多數人都不合朝廷要求,東方朔卻脫穎而出,得以提拔。這一年東方朔才22歲。他曾擔任常侍郎、大中大夫等職,常諷諫漢武帝的得失。大概因為他的言語常帶有諷刺成分,令武帝不悅,所以始終沒有得到重用。他的名作《答客難》,就是抒發自己有才智而得不到重用、無由施展的苦悶。

 

董鈞

董鈞,字文伯,資中(今四川資陽)人,為東漢初年的著名學者。精研《慶氏禮》,在大鴻臚王臨手下做事。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舉明經科,任「廩犧令」,是六百石的小官。後因病去職。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公元25—55年),又舉「孝廉」,辟「司徒府」。他勤奮好學,博通古今,喜歡議論時政。明帝永平初年(約公元58年),任博士。由於博學通禮,參議制訂五郊祭祀、宗廟禮樂及威儀章服,他的意見,多被明帝採用,所以人們都稱他為「通儒」。董鈞幾經擢升,任五官中郎將,常教授門徒百餘人,傳授學問。這位德才兼備的學者,活到七十多歲才離世。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13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