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察舉制度對社會有何影響?

1107ph008
成都的石室中學是於西漢時,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地方政府興辦的官辦學校「石室講堂」的舊址
1107ph008

任何制度都不會完美無缺,察舉制度也是如此。漢代察舉制自西漢實行以來,除了替漢朝政府選拔不少人才之外,還對當時社會造成多方面影響。

 

沽名釣譽

漢代察舉制為知識分子提供步入仕途的機會。知識分子參政機會增加,帶來士人心理的變化,以及與當權者關係的變化。州郡長官有「辟舉」之權,或者義務。但在人口幾萬甚至十幾萬的州郡之中,有機會被舉者,當然是鳳毛麟角。他們必須是「名聲顯赫」及有「高行奇志」的人。因此,有些讀書人為使自己名聲彰顯,就不惜一切努力表現自身,按照時尚,塑造自己成為具有符合社會標準的質素與人格,以便待價而沽。而地方長官按照士人的名聲,作出選擇,而且要恰到好處,以免影響各方人際關係。有些更為了求名欲被舉薦,遂「欺世以盜名」。另外,漢代的士人名流有自己的社會交際圈,圈子裏的人交遊談論,蔚然成風。那些追求名聲的人,千方百計想擠進這個交際圈,以抬高自己聲價。這個圈子裏的文化風尚,不一定是察舉、吏治所要求的,然而,這種交際方式一旦形成了社會風尚,士人們也只有趨之若騖了。

 

經學流傳

漢代察舉,要求被舉者都要熟讀經學。西漢之前的書寫材料,主要是竹木簡牘和絲帛。經過秦始皇焚書,存世的經書已經很少;竹木簡牘體積大且製作不易,帛書昂貴,因此,大部分人讀不到書。即使有條件得到書,也要辛苦抄寫而成,代價仍然很大。所以,漢代士人習經,主要靠老師「口傳心授」,只有從老師的口授,才能夠學到書本知識。自學成才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漢代的經學教育,重師承、講流派,是一大特點。無論是官學還是私學,以宗師為源,靠弟子的代代相傳,從而形成漢代經學各派內部固有的傳授體系。因此不同經學流派的人遇到一起,往往會爭得面紅耳赤。

1107ph011
私人傳經之風盛行,拜謁也成為漢畫像石中常見的題材
1107ph011

注重門第

東漢晚期,政治腐敗,外戚宦官擅權,嚴重影響了察舉選官制度。由於豪門權貴把持選官,造成「選士而論族姓閥閱」。東漢時只要肯花銀子買通豪門,就能走「捷徑」。當時有人說,由於權貴把持,金錢通關,察舉成了「名實不相副,求貢不相稱,富者乘其財力,貴者阻其勢要,以錢多為賢,以剛強為上」。察舉制度的精神被嚴重扭曲了。當時就有這樣的一首民謠諷刺察舉制:「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這首民謠可說是漢末察舉注重門第、造成腐敗的真實寫照。

1107ph012
漢畫像石中的出行場面
1107ph012

重孝廉的價值觀

漢代察舉的「孝廉」,原為兩科,有資格被舉者,多為州郡屬吏和儒生。他們如在中央任官,以郎署為主,再陞遷為尚書、侍御史、侍中、中郎將等;在地方任官的為令、長、丞,再遷為郡太守、州刺史等。因而「孝廉」為清流之目,是官吏出身的正途,前途無限。漢朝許多名臣顯宦,無不是「孝廉」出身。他們通曉經書,從基層幹起,有豐富的從政經驗,至位高權重,往往有所建樹,對漢代政治影響很大。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13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