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察举制度对社会有何影响?

1107ph008
成都的石室中学是于西汉时,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地方政府兴办的官办学校“石室讲堂”的旧址
1107ph008

任何制度都不会完美无缺,察举制度也是如此。汉代察举制自西汉实行以来,除了替汉朝政府选拔不少人才之外,还对当时社会造成多方面影响。

 

沽名钓誉

汉代察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步入仕途的机会。知识分子参政机会增加,带来士人心理的变化,以及与当权者关系的变化。州郡长官有“辟举”之权,或者义务。但在人口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州郡之中,有机会被举者,当然是凤毛麟角。他们必须是“名声显赫”及有“高行奇志”的人。因此,有些读书人为使自己名声彰显,就不惜一切努力表现自身,按照时尚,塑造自己成为具有符合社会标准的质素与人格,以便待价而沽。而地方长官按照士人的名声,作出选择,而且要恰到好处,以免影响各方人际关系。有些更为了求名欲被举荐,遂“欺世以盗名”。另外,汉代的士人名流有自己的社会交际圈,圈子里的人交游谈论,蔚然成风。那些追求名声的人,千方百计想挤进这个交际圈,以抬高自己声价。这个圈子里的文化风尚,不一定是察举、吏治所要求的,然而,这种交际方式一旦形成了社会风尚,士人们也只有趋之若骛了。

 

经学流传

汉代察举,要求被举者都要熟读经学。西汉之前的书写材料,主要是竹木简牍和丝帛。经过秦始皇焚书,存世的经书已经很少;竹木简牍体积大且制作不易,帛书昂贵,因此,大部分人读不到书。即使有条件得到书,也要辛苦抄写而成,代价仍然很大。所以,汉代士人习经,主要靠老师“口传心授”,只有从老师的口授,才能够学到书本知识。自学成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汉代的经学教育,重师承、讲流派,是一大特点。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以宗师为源,靠弟子的代代相传,从而形成汉代经学各派内部固有的传授体系。因此不同经学流派的人遇到一起,往往会争得面红耳赤。

1107ph011
私人传经之风盛行,拜谒也成为汉画像石中常见的题材
1107ph011

注重门第

东汉晚期,政治腐败,外戚宦官擅权,严重影响了察举选官制度。由于豪门权贵把持选官,造成“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东汉时只要肯花银子买通豪门,就能走“快捷方式”。当时有人说,由于权贵把持,金钱通关,察举成了“名实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阻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察举制度的精神被严重扭曲了。当时就有这样的一首民谣讽刺察举制:“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首民谣可说是汉末察举注重门第、造成腐败的真实写照。

1107ph012
汉画像石中的出行场面
1107ph012

重孝廉的价值观

汉代察举的“孝廉”,原为两科,有资格被举者,多为州郡属吏和儒生。他们如在中央任官,以郎署为主,再升迁为尚书、侍御史、侍中、中郎将等;在地方任官的为令、长、丞,再迁为郡太守、州刺史等。因而“孝廉”为清流之目,是官吏出身的正途,前途无限。汉朝许多名臣显宦,无不是“孝廉”出身。他们通晓经书,从基层干起,有丰富的从政经验,至位高权重,往往有所建树,对汉代政治影响很大。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1月13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