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102phn014_01
唐代进士科对策(复制品)(图片提供:左冬辰/FOTOE)
1102phn014_01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主要实行过三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分别是世卿世禄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一种由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制度。这制度萌芽于南北朝时期,创始于隋,确立于唐,而完备于宋,又延续至元、明、清三代,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前后经历了约一千三百多年之久。

bulb

世卿世禄制

中国古代贵族按照血缘关系,世代承袭官职和俸禄的选官制度。

bulb

察举制

察举制主要行于汉代,按照孝廉、秀才、明经、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等科目,由地方政府官员推荐人才,经过中央考核,朝廷授予官职的选官制度。

1102ph003
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举孝廉图”,察举制为秦汉时代的选官制度
1102ph003

科举制的确立

隋开皇年间废九品中正制,大业年间,隋炀帝创设进士科,被视为科举制创建之始,但其考试方法不详。唐朝建立之初,兵荒马乱,尚无暇在选官制度上创立新制,而朝廷却又急欲求才,因此,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高祖乃沿袭隋代开科取士之制,敕令贡举。此后贡举成为定制,每年举行一次。唐代的科举考试按种类划分,主要有贡举、制举、武举、童子举等。其中贡举考试定期每年举行,取士人数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社会影响也最大。唐代的贡举考试分“解试”“省试”二级制。士人必须先通过解试,才能投考中央礼部举行的省试。省试合格只是取得入仕的资格,还不能马上当官,必须再通过吏部的关试,才会被授以官职,真正步入仕途。

bulb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委任各州郡有声望的人担任中正官,中正官按“才能”将各州郡士人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品,朝廷按品级选用,称为“九品官人法”。后来,中正官多由世族豪门担任,他们品评人物的标准只凭门第与家世,而不重“才能”,古时人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之语,九品中正制遂成为世族豪门维护其特权的选官制度。

bulb

贡举

这里指科举制度中,定期举行的“常科”。科举在隋唐、宋代官方文献称为“贡举”,元代以后渐称“科举”。

bulb

“解试”

解试指取得解送中央参加省试资格的考试。解试包括官学考试与地方州县的考试,一般在农历八月举行。参加解试的考生有两类:生徒、乡贡。“生徒”是指当时官学(包括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及州县学馆等)的学生;“乡贡”是指各州县不在官学上学的读书士人。生徒和乡贡参加的解试是不一样的。生徒只要在国子监的考试(解试)合格,即取得解送资格,可以参加中央礼部举办的省试。而乡贡则需携带自己的家状(家状内详列应举人的姓名、年龄、家庭成员状况、三代名讳、举数以及乡贯等资料。)向所在地的官府报考贡举(无须别人推荐),通过州府考试(解试)合格,才能取得解送资格,参加中央省试。凡解试考试合格,取得参加省试资格的士人,泛称“得解举人”。每年十月二十五日以前,各州县举人要随各州府朝集使至京师报到,再由主司机构礼部审核身份。审查不合格(如:手续不完备或品行不端正),即“驳放”回乡,取消省试资格;审查合格的举人,即于第二年的正月,参加由礼部侍郎主持的省试。

bulb

“省试”

省试在尚书省进行,凌晨入场,傍晚结束。答卷未完者,可以燃烛夜试,考官会提供三支蜡烛,不过,当三支烛燃尽,考生必须交卷。知贡举官主要根据应举人的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省试合格,即录取发榜,赐进士及第,也就取得了入仕资格。

bulb

关试

唐代吏部铨选六品以下官吏的考试。由于唐代关试在春天时分举行,故又称“春关”。“关试”的考试内容有四: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正)、书(楷法遒美)、判(判词文理优长)。关试合格后,便可释褐做官,即释去平民布衣,换上官员衣冠,故又称“释褐试”。

贡举科目

贡举是由朝廷设立科目,分科取士。隋代贡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四科。秀才科考计谋策略;明经科考士人对儒家经典的理解;进士科主要考士人的诗赋造诣;俊士科考试内容大概与进士科略同。唐承隋制,并有新的发展,此时的贡举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当中以秀才科等级最高,及第极难,致使应考者日少,至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停办。明法、明书、明算等科是为选拔明习法令、文字书法、数学计算方面的专门人才而设立,应试与及第者都不太多,社会影响也不大。在唐代贡举诸科中,以明经、进士两科规模最大,最受当时社会所重视,取士人数亦最多,当中尤以进士科,在唐代中后期更是一支独秀,成为最为显贵的入仕途径。

1102ph004
唐代的明书科,是为了选拔文字书法方面的专门人才而设立的。图为柳公权的书法
1102ph004

唐代科举渐兴

唐玄宗时,科举的地位(尤其是进士的地位)日渐上升,参加贡举考试者也日益增多,每年参加中央省试者不下千余人。其中,官学的学生(生徒)多为高官子弟,彼此互结朋党,而这些权门贵族对主司的请托之风日盛,落第举人又多大肆喧哗诉讼,但吏部考功员外郎只是个从六品上阶的小官,自然难以得到权贵及应举人的尊重。因此,考功员外郎既无力上拒权门贵族的请托,对下也无力应付落第举人的喧讼。就本身而言,也疲于处理日益繁杂的考试事务。于是提高贡举主考官的官阶,以及扩大贡举主司机构的规模,已经势在必行。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发生考功员外郎李昂为举人李权所轻视、诬蔑,因而引起诉讼事件,玄宗遂下诏,今后贡举事转归礼部主管,由礼部侍郎专掌,称为知贡举。礼部侍郎属正四品下阶,比起从六品上阶的考功员外郎,足足高了九个官阶,权位自然大大提高。这次贡举管理的变革,一则改正了贡举主司官“位轻权重”的弊端,一则礼部负责选拔人才,吏部专注铨选授官,将试士与任官分开掌管,在行政管理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又建立了贡院这种科举考试的专用考场。这一变革也为往后历朝所沿袭。

bulb

从六品上阶

中国古代官秩分九等称为“九品”;每品分正、从两级;正、从又往往分上、下两阶。在唐代,六品以下的官员由吏部铨选;五品以上的官员由宰相商议或由皇帝亲自选任,故五品与六品为高低级官员的分水岭。

唐代进士及第发榜的时间一般在二月,地点在尚书省礼部。发榜时,榜头竖黏四张黄纸,以淡墨书有“礼部贡院”四字,下面以浓墨书写及第进士的姓名,二者相映成趣。由于榜头由四张黄纸竖黏而成,故又称“金榜题名”。进士第一名列在最前面,称为“状头”或“榜首”。唐朝后期,除发榜外,知贡举官还会签发榜帖,又称“金花帖子”,以通知及第进士的家人,类似于现代的录取通知书。

1102ph017
科举考场
1102ph017

进士及第之后,要出席各项仪式和活动,如谒见宰相、向知贡举官谢恩,还有同年进士的聚会等。另外,在吏部关试之后,新及第进士还要凑钱在长安城东南的曲江亭子设宴,并有教坊乐队演唱助兴,京城民众多前往观看,场面浩大。有时连皇帝也会登上曲江南岸的紫云楼,垂帘观看盛会。曲江宴罢,新及第进士还要到曲江北岸的慈恩寺大雁塔下题名留念。如白居易一举及第,时年27岁,同年进士登科者17人,白居易当时赋诗曰:“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1102ph002
白居易
1102ph002
1102ph001
西安大雁塔
1102ph001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4月15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