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察舉制度對政治有何影響?

1107ph009
圖為漢畫像石中文人讀書情形
1107ph009

漢代察舉制度所產生的影響極為深遠,其中最主要是在政治方面。察舉制度有利於政治一統。中央政府統一發佈選拔的科目,確定選拔形式,清楚列出各科考試內容,以及各科舉主、被舉者的身份地位等,造成從漢武帝以後政治一統的局面。地方不得擅自選人、用人,選拔官員必須在中央政府統籌下進行,輔之以賞罰政策。因此,漢代察舉制度對國家政治運作的統一,起了推動作用。

 

察舉制度有利於鞏固中央集權制,即強化皇權。漢承秦制,中央的三公九卿,地方的郡縣長官,皆由皇帝任命,這是任官的集中統一。察舉制從科目的發佈到皇帝親自「策試」,都由中央政府依照皇帝之意而行,這是選官的集中統一。

bulb

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是漢朝中央的高級官員。秦和西漢中前期,習慣上把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稱為「三公」。漢成帝(公元前32—前7年)以後,改為丞相(又稱司徒)、太尉(又稱司馬)與御史大夫(又稱司空),「三公」鼎立,地位平等,都是宰相官。「司徒」主管民事,「司馬」管軍事,「司空」管水土工程事。兩漢時「三公」之下,有一系列分理各項具體事務的官,泛稱「九卿」。

建立士人政府

漢武帝確立了完備的察舉制度,明確指出政府選拔的人才是治儒學的士人。然後,逐漸立了各種察舉科目。常科也好,特科也好,無一例外,要求被舉者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即使是「勇猛」能征戰者,也要知兵法。文化素養的核心內容是儒家的「經」。漢代讀書人所治經學,範圍較廣,包括《詩》、《書》、《易》、《春秋》、《尚書》等,廣義的儒家經典都包含在內。精通經學的人,有機會通過察舉入仕做官,有政績的能獲提拔重用。所以自漢武帝以後,士人出身的高官顯宦,比比皆是,他們進入政治權力中心,成為治國能手。漢武帝在位54年間,人才輩出,以文人為主的政府逐漸形成。

 

鞏固皇室政權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有利於學術發展。但是,各家對於治國安邦的策略思想,人言人殊。有的主張以禮為先,以仁為本;有的主張法制,有的主張清靜無為……。正如董仲舒所說:「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這對於實行中央集權制──鞏固以皇權為核心的政權,顯然背道而馳。因此,漢武帝決意聽從董仲舒的政治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學說統一知識分子的思想,樹立學術權威。當然,董仲舒所主張的儒學,並非百分百的孔子思想,而是吸收了其他各家,如法家、陰陽家的成分,是一種「新儒學」。這種「新儒學」表現在察舉制度中,就是各科皆以儒學為基礎,又特立「明經」一科,以突出經學(儒術)在政治上的重要地位。「明經」的目的是要造就新的儒學大師,進一步鞏固獨尊儒術的國策。所謂「國策」,其實是皇室意志的體現。漢代選拔出一批以「明經」進身為博士的經學大師,如孔安國、貢禹等。東漢時,又規定「明經」者至太學進修一年,加以培養,造就精通經學的人才。所有這些,無疑對鞏固漢家皇權起了極大作用。

bulb

陰陽家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剋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

1107ph010
車馬儀仗圖帛畫是西漢早期長沙國的一員武將,在出征或凱旋時檢閱部隊的生動寫照
1107ph010

奠定考試制度的基石

漢代察舉制度,是舉薦與考試結合的選官制度。被舉者要通過考試才能錄用。公府與州郡辟除之士、三署郎官、博士三科,以及博士弟子,也要經過考試。可見,任官、升職都免不了考試這一關。創立察舉考試,打破了過去「世卿世祿」的世襲制,不但使國家能夠選取大量優秀人才,參加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而且建立相對公平的競爭機制,使一部分出身平民的讀書人,有機會在仕途上獲得發展。最重要的是,察舉奠定了考試制度的基石,開創了中國文官考試制度的先河。漢朝以後,隋唐以至明清的科舉,考試已成為選人的基本手段,逐漸制度化及日趨成熟。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13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