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察举制度对政治有何影响?

1107ph009
图为汉画像石中文人读书情形
1107ph009

汉代察举制度所产生的影响极为深远,其中最主要是在政治方面。察举制度有利于政治一统。中央政府统一发布选拔的科目,确定选拔形式,清楚列出各科考试内容,以及各科举主、被举者的身份地位等,造成从汉武帝以后政治一统的局面。地方不得擅自选人、用人,选拔官员必须在中央政府统筹下进行,辅之以赏罚政策。因此,汉代察举制度对国家政治运作的统一,起了推动作用。

 

察举制度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制,即强化皇权。汉承秦制,中央的三公九卿,地方的郡县长官,皆由皇帝任命,这是任官的集中统一。察举制从科目的发布到皇帝亲自“策试”,都由中央政府依照皇帝之意而行,这是选官的集中统一。

bulb

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是汉朝中央的高级官员。秦和西汉中前期,习惯上把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汉成帝(公元前32—前7年)以后,改为丞相(又称司徒)、太尉(又称司马)与御史大夫(又称司空),“三公”鼎立,地位平等,都是宰相官。“司徒”主管民事,“司马”管军事,“司空”管水土工程事。两汉时“三公”之下,有一系列分理各项具体事务的官,泛称“九卿”。

建立士人政府

汉武帝确立了完备的察举制度,明确指出政府选拔的人才是治儒学的士人。然后,逐渐立了各种察举科目。常科也好,特科也好,无一例外,要求被举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即使是“勇猛”能征战者,也要知兵法。文化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儒家的“经”。汉代读书人所治经学,范围较广,包括《诗》、《书》、《易》、《春秋》、《尚书》等,广义的儒家经典都包含在内。精通经学的人,有机会通过察举入仕做官,有政绩的能获提拔重用。所以自汉武帝以后,士人出身的高官显宦,比比皆是,他们进入政治权力中心,成为治国能手。汉武帝在位54年间,人才辈出,以文人为主的政府逐渐形成。

 

巩固皇室政权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有利于学术发展。但是,各家对于治国安邦的策略思想,人言人殊。有的主张以礼为先,以仁为本;有的主张法制,有的主张清静无为……。正如董仲舒所说:“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这对于实行中央集权制──巩固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权,显然背道而驰。因此,汉武帝决意听从董仲舒的政治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学说统一知识分子的思想,树立学术权威。当然,董仲舒所主张的儒学,并非百分百的孔子思想,而是吸收了其他各家,如法家、阴阳家的成分,是一种“新儒学”。这种“新儒学”表现在察举制度中,就是各科皆以儒学为基础,又特立“明经”一科,以突出经学(儒术)在政治上的重要地位。“明经”的目的是要造就新的儒学大师,进一步巩固独尊儒术的国策。所谓“国策”,其实是皇室意志的体现。汉代选拔出一批以“明经”进身为博士的经学大师,如孔安国、贡禹等。东汉时,又规定“明经”者至太学进修一年,加以培养,造就精通经学的人才。所有这些,无疑对巩固汉家皇权起了极大作用。

bulb

阴阳家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克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1107ph010
车马仪仗图帛画是西汉早期长沙国的一员武将,在出征或凯旋时检阅部队的生动写照
1107ph010

奠定考试制度的基石

汉代察举制度,是举荐与考试结合的选官制度。被举者要通过考试才能录用。公府与州郡辟除之士、三署郎官、博士三科,以及博士弟子,也要经过考试。可见,任官、升职都免不了考试这一关。创立察举考试,打破了过去“世卿世禄”的世袭制,不但使国家能够选取大量优秀人才,参加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而且建立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使一部分出身平民的读书人,有机会在仕途上获得发展。最重要的是,察举奠定了考试制度的基石,开创了中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先河。汉朝以后,隋唐以至明清的科举,考试已成为选人的基本手段,逐渐制度化及日趋成熟。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1月13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