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解構察舉考試的科目

1107ph006
舉孝廉圖,內蒙古和林格爾漢墓壁畫
1107ph006

漢代察舉的科目,是不斷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為多,是根據對專門人才的需要而設立。這些科目,劃一由皇帝確定。按照舉期分類,察舉的科目可分為常科(歲科)與特科兩大類。歲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祿四行;特科又分為常見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以歲科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為最重要。特科中則以「賢良方正」為最重要。

 

孝廉(孝子廉吏)

在漢代察舉常科中,「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亦得人最多,出了許多名人。孝、廉有「孝子廉吏」的意思。「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這是古時對官吏的普遍要求。漢代「孝廉」,大部分是通儒學的高官及富豪子弟。舉「孝廉」之後,前程遠大,陞遷較快。「孝廉」出身的官吏,更被認為是「正途」、「清流」,很被看重。

 

茂才(才能優異之士)

察舉歲科之一─「秀才」,東漢時為避光武帝劉秀(公元25—57年在位)諱,改作茂才(茂材)。「茂才」多為現任官吏,如西漢的茂才蕭咸是丞相史。這些現任官吏舉「茂才」後,因本身資歷高,多起用為縣令(千石)。「孝廉」則多為郎官,六百石。還有不少人先舉「孝廉」,再舉「茂才」。

bulb

六百石

漢制百官俸祿從中二千石到百石,分12個等級。六百石為低級官員。

察廉(廉潔的清官)

「察廉」就是察舉廉吏的意思,「察廉」是漢代察舉歲科之一。被舉為察廉者,多為低級官員,被舉後,按原職升補;而舉為「孝廉」者,一般皆入朝為郎官,這是主要區別。而「察廉」與「孝廉」二者之間的具體差別,又可概括成以下四點:一、「察廉」為長官報請上級遷補屬吏優異者之科目,而「孝廉」則是郡國向中央「貢士」之科目;二、「察廉」限於「斛食」至「六百石」之吏員,而「孝廉」則開放予所有吏民;三、「察廉」一般根據本秩(職位)直接遷補,而「孝廉」一般要入三署為「郎中」;四、「察廉」之「舉主」範圍廣泛,包括郡守,而「孝廉」之「舉主」 僅限於郡守、國相。

bulb

斛食

指俸祿微薄的小官。《漢書‧百官公卿表》:「百石以下,有斛食,佐史之秩,是為少吏。」

光祿四行

「光祿四行」有幾項重點:一、從漢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開始,才有推舉「光祿四行」一科;二、質樸、敦厚、遜讓、有行(或作節儉)是四種品行,也是「光祿四行」的選拔標準;三、「光祿四行」為歲舉常科;四、「光祿四行」的舉主為丞相、御史,被舉者為光祿勳的屬官;五、光祿勳每年依此科考核他的屬官。

bulb

光祿勳

兩漢時「三公」之下,有一系列分理各項具體事務的官,泛稱「九卿」。光祿勳是「九卿」中負責守衞皇宮的官員,多由親信大臣充任。

賢良方正(公正無私)

「賢良方正」是最主要的特科,始置於漢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目的是「納天下言」,即廣泛聽取對國政的意見。帝王們當時普遍認為,發生天地災異,是自己犯了過失。所以,這一科常常是在災異發生之後舉行。而「賢良方正」又多與「直言極諫」相連,這是皇帝「求言」的一種方式,所以稱作「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漢代的皇帝大多開過此科。「賢良方正」科的「舉主」很廣泛,包括中央和地方的高官,諸王侯、三公、將軍、中二千石、州牧、郡守等。皇帝很重視此科,被舉者皆由他親自主持對策,按等第授官,高者有為「九卿」。朝廷徵求的人才也很廣泛,包括儒生、道術者,以及官吏等。有時也從賢良中直接選拔親民的官吏,名目稱為「賢良方正可親民者」。

bulb

中二千石

漢制百官俸祿從中二千石到百石,分為12等。中二千石是支取最高俸祿的官員,即「九卿」。「九卿」是兩漢時「三公」之下,一系列分理各項具體事務的官員。

直言極諫(犯顏直諫者)

「直言極諫」意思是正直的言論諫諍。從漢代察舉制度正式建立之初,漢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下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此後,舉「直言極諫」一直延續下去。但它不是獨立一科,而是與「賢良方正」相連,說明對直言極諫者來講,應當具有公正無私的品德。無私才能無畏,才敢於「犯上」,甚至把自己的性命都置之度外。

 

賢良文學(品德與文才兼備)

在漢代,選拔人才既注重品德修養,也注重文化質素。「賢良」的含義就是德行兼備。自從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文學的涵蓋範圍實際指「經學」。這樣看來,察舉中常見特科「賢良文學」一科,所立的選才標準是:品德與文才兼備,又有良好的經學底蘊。

 

孝悌力田(孝子及勤於務農)

「孝悌力田」可分為「孝悌」與「力田」,有時分開作兩科,因為這是兩種德行。「孝悌」是孔子提出的,「孝」是對父母盡孝,「悌」是對兄長尊敬。古時候中國人很尊崇孝道,因為它能使社會秩序和諧安定。至於「力田」,因為古代中國是農業社會,以農為本,農業「為生之本也」,希望大家勤於耕作,達到「家給人足」,國家富裕。

 

明經(通曉經學之士)

「明經」科是最重要的特科之一。「明經」就是通曉經學。「經」原指先秦經典,自從漢武帝尊崇儒學,「經」就專指儒家經典了。其實,察舉各科都有經學內容,被舉者也要熟習經學;把「明經」特立為一科,說明經學在漢代政治上地位之重要。漢代的讀書人無不自幼苦讀經書,目的都是為了應舉、入仕。

 

明法(通曉律令的人才)

漢武帝時令舉「四科人才」,其中第三科即「明習法令,足以決疑」,這是設「明法」科的開始。在此之前,漢初就開始招天下明法之士,輔佐以法治理國政,可見朝廷對律令的重視。由於通曉律令而以明法入仕、位至高官者,漢代不乏其人。如:鄭賓位至「御史」,陳咸、陳忠位至「尚書」。

1107ph003
漢代的白玉獬豸。獬豸是傳說中可決獄(分辯罪犯)的神獸,故此成為法官的代稱
1107ph003

明陰陽災異(精通神術數者)

漢代大儒董仲舒倡導「天人感應」說,認為天的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符;天有陰陽,人也有陰陽。天和人相類相通,天能干預人事,人的行為亦能感應上天,自然界的災異和祥瑞,表示着天對人們的譴責和嘉獎。漢朝的君臣大都認為陰陽災異與國家政治有密切關係。所以,在察舉的特科中設立「明陰陽災異」一科,選拔有關人才。由於這一科本身的特點,所以通常開科於發生天地災異的年份。

 

勇猛佑兵法(軍事及戰爭專家)

在隋唐的科舉考試中,有文、武兩科,武科的淵源是漢代察舉科目中的特科:勇猛知兵法。作戰勇猛又熟知兵法,能率軍作戰,這就是此科所選之人才。此科始於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這一年發生日蝕,成帝恐天下有變,下詔令「北邊二十二郡舉勇猛知兵法者各一人」。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13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