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台灣小說家圖鑑

0431phn002_01
台灣書店(視覺中國)
0431phn002_01

日據台灣新文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一環,文學、歷史、現實的交融,成為台灣文學的性格,戰後台灣的文學,在當時國民黨政權直接統治下,經歷了轉型期與白色恐怖時期。當時以官方提倡的反共文學為主流,以後相繼出現的大文學思潮有:一、現代主義:兩次現代派論戰與「橫的移植」,包括六十年代與八十年代的西方影響,如超現實主義、後現代文化等。二、鄉土文學論戰與寫實文學:包括鄉土意識、勞工問題、語言的選用等。三、八十年代小說與詩實驗:科幻小說、未來小說、都市詩、錄影詩、後設小說等。四、原住民文學與原住民想像。五、母語文學運動。到了目前,仍被稱作是一種「五族共和」、多音交響的時期。

bulb

白色恐怖

「白色恐怖」中的白色代表保守勢力,白色恐怖多指擁有政權的統治者,運用國家機器,以直接暴力手段摧毀反對勢力的行為。台灣的白色恐怖時期始自1949年國民黨政權退守台灣島後,據「台灣白色恐怖真相研討會」的資料顯示,在五十年代,至少有五千名台灣本省及外省人,以「共匪」的罪名被殺,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亦逾八千人。

台灣小說戰後的五十年代提倡反共小說,較受重視的作品有潘人木的《蓮漪表妹》、姜貴的《旋風》等。六十年代以來,白先勇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引進了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和技巧,小說創作才擺脫政治意識形態的控制,外來影響與本土傳統在小說創作上均有好發展。代表作家還有王文興、七等生、鄭清文、李喬、王禎和、黃春明、陳映真等。七十年代農、工、漁、礦等題材深受重視,作家有王拓、楊青矗、宋澤萊、洪醒夫等。解嚴後,幾乎百無禁忌,政治、情慾小說漸多。近二十年女作家的創作尤其具特色,開拓出具有豐富心靈世界的藝術空間。

 

白先勇,男,出生於廣西桂林,其父為國民黨將軍白崇禧。抗戰期間在重慶、上海、南京生活過,1949年他去台灣,1961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1963年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獲碩士學位後任教於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大學時他參與創辦《現代文學》雜誌,介紹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思潮。他的創作吸收了西洋現代文學的寫作技巧,並融入中國傳統表現手法,早期作品主要描寫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物生活,富有歷史興衰與人物滄桑感。主要作品有《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等,後期創作的長篇小說《孽子》正面描寫了同性戀題材。

0431ph013
白先勇
0431ph013

瓊瑤,女,原名陳喆,湖南衡陽人,瓊瑤於16歲即開始發表作品,至今先後出版了四十餘部小說,且多數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成為暢銷書作家。瓊瑤的早期小說大多數圍繞着對完美愛情的歌頌,自《失火的天堂》後,她認為自己的人生經驗足可以表達她想呈現的悲劇意境,轉而開始認真嚴肅地表達人生中悲哀的一面。主要作品有《窗外》、《煙雨濛濛》、《幾度夕陽紅》、《庭院深深》、《心有千千結》、《月朦朧鳥朦朧》、《梅花烙》等。

0431ph014
瓊瑤(明報照片)
0431ph014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1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