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針灸

30001ph024
30001ph024

針灸療法是中國傳統醫學中的一種治療方法,包括針刺和灸療,統稱針灸。針刺手法是針灸治療中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術,廣義是指標刺操作的全部施術方法,狹義是指進針、行針及出針等一系列的操作技術。進針就是指基本針刺手法,行針與出針則是指針刺補瀉手法與其他手法,當中包括徐疾補瀉法、呼吸補瀉法、迎隨補瀉法及開闔補瀉法等。

 

在針灸學裏,灸法一般分為艾灸法與非艾灸法兩大類。艾灸法包括艾炷灸、艾條灸、溫針灸、溫灸器灸等。非艾灸法多指燈火灸、天灸等。

 

針灸治病是應用針刺或灸芮的方法,刺激機體的經絡、腧穴,以推動和疏通經絡氣血,調整及平衡臟腑陰陽,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針灸的治療有個基本原則,名為「扶正袪邪」,「正」代表了機體的調節,防禦和適應的機能;「邪」是指一切阻礙機體正常發展而導致患上疾病的不利因素。所以治療方面,就是「扶正袪邪」,再加上調和陰陽及疏通經絡,便是針灸治療原理的基礎。

 

針刺治療原則,使用四診(望、聞、問、切)收集疾病的臨床資料,再通過八綱與經絡的綜合分析,判斷疾病性質,屬陽還是屬陰,屬寒還是屬熱,屬虛還是屬實;辨別疾病位置,在表還是在裏,在臟還是在腑,在何經在何絡。根據結果,才可論治,然後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法,針灸處方,或針或灸,針刺之術,艾灸之法,或補或瀉等。「治標與治本」、「補虛瀉實」、「清熱與溫寒」及「調法」都是針灸的施治原則。

 

針灸有所謂辨證論治,證是由一組相關的症狀,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位、病勢等,辨證就是醫師透過望、聞、問、切,收集病者的資料、症狀和體徵,綜合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就是施治,根據辨證的結果,施以相應的治療方法。中醫在辨證後,才談論治。使用針灸治療時,包括理、法、方、穴、術五方面,以疏通經絡,調整氣血,從而平衡陰陽、調和臟腑、充盈氣血。

 

器具方面,由砭石開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到現在臨床上較常用的不鏽鋼針。

 

針灸文化有幾千年歷史,當中湧現了許多著名的針灸家和著作,如遠古時代的伏羲神農、軒轅黃帝;春秋戰國的扁鵲、倉公;秦漢三國的華佗、曹翕、呂廣等;魏晉南北朝有皇甫謐、葛洪、鮑姑、王叔和;明清時代的黃燦、楊繼洲等。與針灸相關著作浩如煙海,最具代表性的是《黃帝內經》。

 

目前世界衞生組織已公佈了64項針灸治療的優勢病種,而中國的學者更總結出六百多種針灸療法的適應病證。據估計,全世界大約有十萬多名針灸師,其中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在46個國家有七萬多名會員。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0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