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電影藝術

0521phn003_01
0521phn003_01

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8月11日,一位法國遊客在上海徐園的茶樓「又一村」放映了一部短片,這是電影第一次在中國放映,當時被人們稱為西洋影戲。電影在中國最初的情形和國外遊樂場裏的新鮮玩意一樣,也是一個供人在茶館裏戲弄的洋玩意。直到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了由京劇演員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電影才開始為中國所熟識。而《定軍山》也成為了中國人自己攝製的第一部影片,也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戲曲片。

 

1912年中國拍攝了第一部有故事情節的無聲短片《難夫難妻》。由於當時所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歷史境遇,使電影成為一種以取悅市民階層為主、以牟利為價值取向的商業化電影。三十年代隨「左翼電影運動」(一場以電影的方式而展開的社會政治運動,同時又是一場電影的藝術美學運動)曾湧現出一批彪炳千秋的經典之作如《漁光曲》、1947年的《一江春水向東流》、1948年的《小城之春》等。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電影被用作革命歷史教材,承擔着教育人民、鞏固政權的意識形態重任。代表作品如《萬水千山》、《紅日》、《林則徐》、《紅色娘子軍》等。經歷過六十至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真空期後,到了七十至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中國電影開始擺脫高、大、全的歌頌模式,有更多的生活內容刻畫。如《小花》、《野山》、《黃土地》、《霸王別姬》等。九十年代至今,社會發展急速,中國電影創作更多元化。如《大決戰》、《頭髮亂了》、《秋菊打官司》、《大腕》、《洗澡》等,均呈多樣化風格。

 

中國電影自其誕生之日起,就汲取了中國傳統藝術的題材和表現手法。大多數的中國影人對電影的認識和創作方法,都受到中國傳統戲劇經驗的深刻影響,帶有濃烈戲劇化色彩的「影戲」觀念。由於中國電影與中國傳統藝術構成了內在的血緣聯繫,所以中國電影呈現的是一種「中和之美」,而不像西方電影追求的那種紀實的電影美。所謂「中和之美」,就是把不同類型的藝術形式融會到電影藝術中,使之成為一種採眾家之長的新型藝術。所以,中國電影藝術家們有時在電影中着意表現「詩的意境」,有時塑造像文學作品那樣豐富生動的人物形象,有時還想創造出戲劇化的情節結構和音樂般的神韻。這是中國電影區別於外國電影的重要美學特徵。如在奧斯卡名片《臥虎藏龍》(李安導演,周潤發主演)中,除了俠女舞動的刀光劍影和凌波微步外,更使我們心動的是淒清冷月下從樹影中驚飛的宿鳥,是竹影搖曳間美女閃動的明眸,是生死路上輕舟撒網、漣漪綻放的湖光山色。任何一部影片,不論甚麼題材和風格,只要它是一部令人傾心之作,就總會有令人心醉神迷的地方──這就是呈現出來的影像神韻。另外,反映現實社會生活和表現時代精神,一直是中國電影最為重要的美學原則,也是其核心內容。關注的現實並不單指重大的社會歷史變遷,還有國家的興衰榮辱,和老百姓的家長里短。

 

在經濟全球化、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歷史背景下,儘管中國電影也跟世界其他電影一樣面臨種種問題,但是在進行電影體制改革的同時,電影界仍努力生產出一批具思想、藝術和觀賞性的電影;國產影片也時有突破進口大片票房的佳績,中國電影依然存在着一個有待開發和拓展的市場,而且將有更好的發展。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0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