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台灣電影有何亮點?

0521ph018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0521ph018

1923年台灣首次從大陸輸入《孤兒救祖記》等片,1925年「台灣映畫研究會」成立,攝製第一部故事片《誰之過》。1946年「台灣製片廠」成立,但故事片仍由大陸輸入。從抗戰勝利到五十年代初期,台灣電影多用國語,後為配合當地居民需要,開始拍攝台語片。根據國民黨「反共抗戰」的製片方針,五十年代中期出現了一批政治性影片,但很快為觀眾厭倦。

0521ph017
《晚春情事》(1989年)
0521ph017

進入六十年代後,官方原有的製片方針開始鬆動,之後以李行電影為代表的鄉土電影出現,推動了台灣電影的藝術創新。這時台灣經濟的飛躍刺激了投資民營電影,「言情」和「武俠」成為民營電影的兩大流派。民營電影和國營「健康寫實」電影構築了台灣電影的黃金時代,產生了以李行、李翰祥、白景瑞、胡金銓等導演為主幹的導演陣容。七十年代的台灣電影仍然循着六十年代的路線發展,其中武俠電影更是風靡一時。

0521ph019
《空山靈雨》
0521ph019

八十年代,民營的言情、武打類娛樂片為觀眾厭倦,加上電視錄影業的衝擊,電影開始走入低谷。此時一批留學歸來的年輕電影工作者脫穎而出,拍出許多格調清新的影片,形成一股「新電影」浪潮。以侯孝賢、楊德昌為主將的台灣新電影,崛起於八十年代初期,以《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為濫觴,其後相繼有《小畢的故事》(陳坤厚)、《童年往事》(侯孝賢)、《恐怖分子》、《油麻菜籽》(萬仁)等。這批二次大戰後出生成長的新生代導演,致力探討自身的處境及成長經驗,關注台灣從農業經濟走向工業文明的歷史及社會變遷,開拓了新題材。影片呈現出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新美學觀,萌發本土意識,關注人的現實處境,並重構了電影的本體意識、敍事格局及鏡頭語言。

0521ph020
《悲情城市》
0521ph020

八十年代中期起,台灣電影開始出現衰退跡象。除侯孝賢、楊德昌外,蔡明亮、李安、林正盛等新銳導演以一些風格迥異的優秀影片給台灣影壇抹上了亮色。台灣電影進入新世紀後,面對荷里活電影衝擊,市場依然不景氣。但台灣也出現了一些有新意的影片。像楊德昌導演的《一一》,借台北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一家人的感情起落,諷喻了當今台灣在家與國、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價值衝突。由蔡明亮執導的《你那邊幾點》講述了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們的寂寞。影片在冷靜客觀的基礎上,糅合了一些外國大師的電影風格,是一部超現實、懸疑,又有點幽默的電影。侯孝賢導演的《千禧曼波》通過一對年輕男女的愛情故事帶出現代台灣的氛圍與狀態,在敍事手法及影像上一改以往平實的長鏡頭風格。全片在真實的時間和地點拍攝,在狹小的酒吧空間以特寫鏡頭游移,影像呈現出迷蒙瑰麗的風格。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0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