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百年間中國電影發展經歷了甚麼?

0521phn002_01
中國電影城(視覺中國)
0521phn002_01

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戲,這是中國第一次的電影放映。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了由京劇演員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這是中國人自己攝製的第一部影片,也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戲曲片。

0521ph010
《定軍山》劇照(1905年)
0521ph010

中國電影從1930年開始嘗試有聲電影。首先試製了蠟盤發音的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和《虞美人》;同年拍攝的《野草閒花》首先採用蠟盤發音方法,配了中國第一支電影歌曲《尋兄詞》,1932年1月,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影片《舊時京華》問世。另一方面,正值民族危亡的歷史時刻,中國電影藝術工作者,以攝影機為武器,不屈不撓地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1931—1937年的「左翼電影運動」是這時期中國電影最輝煌的風景。例如《大路》、《漁光曲》、《神女》、《新女性》(1935年)等。

 

1946—1949年間出現了一批以直接和間接手法,表現人民痛苦命運的生活化影片。如《八千里路雲和月》(1947年)、《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松花江上》、《烏鴉與麻雀》、《小城之春》(1948年)等。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電影隨着整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如火如荼的革命戰爭帶來了火熱的激情和昂揚的鬥志。電影創作者秉承着「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宗旨,把革命激情灌注到電影中。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電影被「四人幫」重點掌控,受到毀滅。

0521ph009
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1949年,王濱導演)
0521ph009

文化大革命結束,1978年以後,改革開放的歷史巨流把中國電影從公式化、概念化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電影工作者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以飽滿的創作熱情開拓電影藝術的表現空間。電影界開始全面認識電影,不僅關注電影的意識形態及其功能,也開始注重它的審美功能和娛樂功能。其間從學習形式技巧的「形式美學」,到學習長鏡頭理論及紀實風格的「紀實美學」,再到高度重視影像的造型語言和視聽表現力的「影像美學」。由於社會的經濟結構轉型、政治體制改革,使中國電影開始走向市場化,並開始與國際接軌。

0521ph011
夏衍在《祥林嫂》拍攝現場(右)
0521ph011

九十年代以後,在以消費和娛樂為核心的大眾文化背景下,使中國電影不得不採取新的策略求存,在製作、發行體制上重大改革,徹底改變了過去由國家「包購包銷」的計劃經濟時代的運作方式,使電影製片廠成為真正的企業。因此,導演們的創作也出現了歷史性的分化。面向國內觀眾和國內市場定位已成為今天電影工作者的共識,無論是主旋律電影、藝術電影還是商業電影,都在尋求新的市場定位。

0521ph012
蔡楚生拍攝的《漁光曲》
0521ph012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0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