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陶瓷工藝的發展過程

0817ph013
福建德化瓷廠工人進行「修坯」的工序
0817ph013

瓷器是一種觀賞與實用相結合,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工藝品。陶瓷工藝的第一步是選好原料及加工,這是保證產品質量的基礎。人們從中認識了許多無機礦物,並摸索出胎釉的合理配方。選擇原料和精細加工是陶瓷質量的基本保證。原料雜質含量要少,顆粒要細,可塑性要強。淘洗、陳放可以除去粗大的沙粒,提高黏土的凝膠性和可塑性。

 

在中國先民發明瓷器的同時,率先創製了高溫的石灰釉。正是由於胎體表面附着一層薄薄的石灰釉,才使印紋硬陶能騰升為原始瓷器。漢代大量出現的鉛釉陶是陶瓷工藝發展的又一重要突破。鉛釉與商代時期發明的石灰釉不一樣,它是以鉛粉或鉛化合物為助溶劑,約在700—900℃的溫度下燒烤熔化而成。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都是指對瓷器表面裝飾的方法。釉上彩瓷器是指在已燒成瓷器的釉面上用彩料繪畫裝飾的品種。釉下彩瓷器則是在成型的胎體上用色料繪畫,上釉後以高溫一次燒成的瓷器品種。其特點是彩在釉下,永不褪脫,光滑平整。在長期的燒瓷實踐中,中國瓷工在歷代的名窯中先後創造了數以百計的釉彩品種。

0817ph014
明代宋應星著《天工開物》中有關陶瓷工藝的插圖
0817ph014

「燒成」是陶瓷工藝最後一道關鍵工序,物質的化學變化就在這一工序完成。在燒成中,溫度、氣氛、時間等因素直接影響燒成陶瓷的質量。原始燒陶方法大多經歷了平地露天堆燒、一次性泥質薄殼封燒及穴窯燒陶的逐步演進。燒陶從無窯到有窯的進步,不僅使燒陶溫度從700—900℃提高到950—1100℃,也使陶器的質量有所提高。在新石器時代的穴窯基礎上,商周時代出現了圓窯或方窯。它們也屬於升焰窯,只是窯室高出地面,建得也較高大些,呈圓或方形。窯牆上部有了弧度,逐漸向內收縮,後來這些窯的後牆開設了排煙孔,具有向饅頭窯或龍窯過渡條件。龍窯,是因為龍窯依山坡傾斜建造,像一條火龍。窯的低端為火膛,最高一端為排煙口,窯背或窯身兩側,每隔一米,開一對投柴口,自下而上逐排焙燒,其火焰流向與窯身相平行,屬平焰式。為適應南宋以後瓷釉改用石灰鹼釉,景德鎮的瓷工綜合了龍窯和饅頭窯的優點,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蛋形窯。

 

酷似隧道的燒陶窯爐是通行於近代陶瓷企業的隧道窯。在唐代以前,人們特意在窯室內設一些由耐火泥製成的窯柱和三角墊餅,讓陶坯一個個地疊摞其上,而在陶坯之間加上一塊三角墊餅。考慮到陶坯在窯柱上承受較大壓力,晚唐時發明匣缽,讓陶坯的疊摞能處在相應形狀的匣缽中燒成,加上明焰燒變為隔焰燒,保持了製品釉面的光潔。

0817ph015
出土古玻璃製品
0817ph015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0月2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