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陶瓷工艺的发展过程

0817ph013
福建德化瓷厂工人进行“修坯”的工序
0817ph013

瓷器是一种观赏与实用相结合,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工艺品。陶瓷工艺的第一步是选好原料及加工,这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人们从中认识了许多无机矿物,并摸索出胎釉的合理配方。选择原料和精细加工是陶瓷质量的基本保证。原料杂质含量要少,颗粒要细,可塑性要强。淘洗、陈放可以除去粗大的沙粒,提高黏土的凝胶性和可塑性。

 

在中国先民发明瓷器的同时,率先创制了高温的石灰釉。正是由于胎体表面附着一层薄薄的石灰釉,才使印纹硬陶能腾升为原始瓷器。汉代大量出现的铅釉陶是陶瓷工艺发展的又一重要突破。铅釉与商代时期发明的石灰釉不一样,它是以铅粉或铅化合物为助溶剂,约在700—900℃的温度下烧烤熔化而成。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都是指对瓷器表面装饰的方法。釉上彩瓷器是指在已烧成瓷器的釉面上用彩料绘画装饰的品种。釉下彩瓷器则是在成型的胎体上用色料绘画,上釉后以高温一次烧成的瓷器品种。其特点是彩在釉下,永不褪脱,光滑平整。在长期的烧瓷实践中,中国瓷工在历代的名窑中先后创造了数以百计的釉彩品种。

0817ph014
明代宋应星着《天工开物》中有关陶瓷工艺的插图
0817ph014

“烧成”是陶瓷工艺最后一道关键工序,物质的化学变化就在这一工序完成。在烧成中,温度、气氛、时间等因素直接影响烧成陶瓷的质量。原始烧陶方法大多经历了平地露天堆烧、一次性泥质薄壳封烧及穴窑烧陶的逐步演进。烧陶从无窑到有窑的进步,不仅使烧陶温度从700—900℃提高到950—1100℃,也使陶器的质量有所提高。在新石器时代的穴窑基础上,商周时代出现了圆窑或方窑。它们也属于升焰窑,只是窑室高出地面,建得也较高大些,呈圆或方形。窑墙上部有了弧度,逐渐向内收缩,后来这些窑的后墙开设了排烟孔,具有向馒头窑或龙窑过渡条件。龙窑,是因为龙窑依山坡倾斜建造,像一条火龙。窑的低端为火膛,最高一端为排烟口,窑背或窑身两侧,每隔一米,开一对投柴口,自下而上逐排焙烧,其火焰流向与窑身相平行,属平焰式。为适应南宋以后瓷釉改用石灰碱釉,景德镇的瓷工综合了龙窑和馒头窑的优点,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蛋形窑。

 

酷似隧道的烧陶窑炉是通行于近代陶瓷企业的隧道窑。在唐代以前,人们特意在窑室内设一些由耐火泥制成的窑柱和三角垫饼,让陶坯一个个地叠摞其上,而在陶坯之间加上一块三角垫饼。考虑到陶坯在窑柱上承受较大压力,晚唐时发明匣钵,让陶坯的叠摞能处在相应形状的匣钵中烧成,加上明焰烧变为隔焰烧,保持了制品釉面的光洁。

0817ph015
出土古玻璃制品
0817ph015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0月28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