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龙泉青瓷如何发展?

30028ph008
龙泉青瓷八卦炉(清代)
30028ph008

龙泉窑在早期就出现了自己烧造的产品。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考古发掘陆续发现了一批三国两晋的古墓,墓内出土的瓷器与越窑、婺州窑的瓷器有些差别,已经具备了自己的特色。隋、唐初的龙泉窑与其他窑系一样,产品只有碗、盘、盏和盘口壶等寥寥数种。当时釉以青釉为主,也有少量瓷器施黑釉,釉层厚薄不均匀,制作比较粗糙,品质不高。到了唐代中晚期,胎釉质量有了提高,胎质细腻,呈灰白、灰黑或灰褐色。多数瓷器通体施釉,少数上釉至近底处,釉层不透明,釉色以青灰、青褐色为主,少量施黑(褐)釉,部分器物口沿处加酱色点彩。这时期烧制主要的产品有碗、杯、纺轮等。

30028ph009
龙泉市大窑村枫洞岩窑址发掘现场
30028ph009

自五代开始,龙泉窑进入了发展时期,瓷业生产延续不断,瓷窑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瓷窑的分布也愈来愈广。在五代至北宋的早期,瓷业仅集中于龙泉市金村和庆元县上垟两地交界处,到了北宋中晚期,在龙泉大窑、金村、大白岸、庆元县上垟等地都有窑址分布,瓷窑的数量明显增加,分布的范围广阔,为南宋瓷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代至北宋早期的龙泉窑出现淡青釉作品,这种瓷器的坯料经过加工处理,胎质细腻,其中铝的含量高,铁含量低,看起来呈白色,瓷胎也比较薄。

30028ph010
龙泉窑的粉青釉青瓷虎瓶
30028ph010

北宋中晚期开始,青瓷产品与早期的淡青釉青瓷有了明显不同,首先胎质上,坯中含矽和含铁量比较高,坯体比较厚,烧成后胎呈灰或淡灰色。其次釉层薄,釉色青中带黄,釉层开片和凝聚成点状的现象比较多,属于石灰釉。这个时期瓷器最大的特点是盛行刻划花装饰,当时花纹的题材相当丰富。这时期在龙泉金村、大窑、庆元县上垟等地瓷窑大量生产一种丧葬用的冥器多管瓶。多管瓶、盘口壶等冥器,在龙泉一带的宋墓中出土很多,是根据当地丧葬习俗的需要而生产。

30028ph011
梅瓶(北宋)
30028ph011

南宋定都临安后,南宋政权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鼓励对外贸易。龙泉窑凭着其优越的制瓷条件,在原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形成一个很大的瓷窑体系。南宋前期的龙泉青瓷的胎料仍旧用含矽量高的瓷石,胎壁厚重。坯料在陶洗后,由于没有经过认真的搓练,瓷胎不致密,有较多气孔,呈灰色或淡灰色。胎外的釉仍旧是石灰钙釉,多数釉层薄而透明,好像是在胎的表面罩上一层薄薄的玻璃。这个时期多管瓶等随葬品的产量减少了,器形与装饰也比北宋时要简化,生产比较方便。而插花摆设用的花瓶和焚香用的香炉陆续出现。青瓷的花纹装饰也与北宋有明显不同。这时的装饰盛行单面刻划花,以刻花为主,划花次之。

30028ph012
青瓷凤耳瓶(南宋)
30028ph012

十三世纪末,元灭南宋后,元朝政府继续重视对外贸易,龙泉青瓷的销售范围扩大了。当时的龙泉,制瓷作坊多达三百余处,盛况空前。元代瓷胎中的合铁量显著降低,胎的白度有所提高。同时青釉中钙含量逐渐降低,当瓷胎正烧时,使釉保持美丽的木光,胎釉的配方继续在改进,但是瓷器的制作工艺不如南宋,瓷胎逐渐变厚,釉层变薄。同时装烧方法也改变了,垫托通常放在坯件的外底,碗、盘等瓷器的外底一圈无釉,呈紫红色。元代龙泉窑因销售范围的扩大和为了满足各地消费者的不同需要,新的产品不断增加,常见的器形有碗、盘、盏、盏托、杯等。另外,一部分瓷窑还生产器形、纹饰相同的成套餐具,如六角、八角、菊花和其他形式的碗、盘、杯等,供消费者使用,宴饮时碗、盘、杯的式样、纹饰一致,格调相同,另有一种风味。

30028ph013
刻花双绳耳炉(元代)
30028ph013

明代早期龙泉窑青瓷品质较高,是中国主要的外销产品之一,大量销售往亚洲、非洲许多国家。明代早期的龙泉窑继承前代的制瓷工艺,胎釉的质地变化不大,胎呈灰白或灰色。釉色较深,多数呈青绿或豆青色,黄釉少见。常见的器物有碗、盘、杯等。器物的种类和式样与元代相比有些差别。同时出现鼓凳、砚屏和套匣等新产品。纹饰有弦纹、回纹等,在一部分碗、盘、高足杯、香炉等器物上还用两面刻划花装饰,纹饰细密,制作精细。明代中晚期,龙泉瓷窑大大减少,瓷器粗糙厚重,品质不高,龙泉窑瓷业开始走向衰落。到了清朝龙泉窑只留下孙坑窑、大窑几处瓷窑,生产少量青瓷。产品有碗、盘、盏、高足碟、盒、罐、瓶、笔筒和花盆等。胎骨坚硬,呈灰或灰白色,施青色透明薄釉,釉色以青灰为主,也有青或青黄色的。纹饰有竹、梅、兰、菊等,多数是刻划而成,也有镂雕。

bulb

孙坑窑

孙坑窑位于龙泉查田镇西南七公里,始烧于清朝乾隆,在清晚期还在生产青瓷,是中国制瓷历史最长的一个瓷窑。

30028ph014
高足杯(明代)
30028ph014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8月20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