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龍泉青瓷如何發展?

30028ph008
龍泉青瓷八卦爐(清代)
30028ph008

龍泉窯在早期就出現了自己燒造的產品。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考古發掘陸續發現了一批三國兩晉的古墓,墓內出土的瓷器與越窯、婺州窯的瓷器有些差別,已經具備了自己的特色。隋、唐初的龍泉窯與其他窯系一樣,產品只有碗、盤、盞和盤口壺等寥寥數種。當時釉以青釉為主,也有少量瓷器施黑釉,釉層厚薄不均勻,製作比較粗糙,品質不高。到了唐代中晚期,胎釉質量有了提高,胎質細膩,呈灰白、灰黑或灰褐色。多數瓷器通體施釉,少數上釉至近底處,釉層不透明,釉色以青灰、青褐色為主,少量施黑(褐)釉,部分器物口沿處加醬色點彩。這時期燒製主要的產品有碗、杯、紡輪等。

30028ph009
龍泉市大窯村楓洞岩窯址發掘現場
30028ph009

自五代開始,龍泉窯進入了發展時期,瓷業生產延續不斷,瓷窯增加,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瓷窯的分布也愈來愈廣。在五代至北宋的早期,瓷業僅集中於龍泉市金村和慶元縣上垟兩地交界處,到了北宋中晚期,在龍泉大窯、金村、大白岸、慶元縣上垟等地都有窯址分布,瓷窯的數量明顯增加,分布的範圍廣闊,為南宋瓷業的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五代至北宋早期的龍泉窯出現淡青釉作品,這種瓷器的坯料經過加工處理,胎質細膩,其中鋁的含量高,鐵含量低,看起來呈白色,瓷胎也比較薄。

30028ph010
龍泉窯的粉青釉青瓷虎瓶
30028ph010

北宋中晚期開始,青瓷產品與早期的淡青釉青瓷有了明顯不同,首先胎質上,坯中含矽和含鐵量比較高,坯體比較厚,燒成後胎呈灰或淡灰色。其次釉層薄,釉色青中帶黃,釉層開片和凝聚成點狀的現象比較多,屬於石灰釉。這個時期瓷器最大的特點是盛行刻劃花裝飾,當時花紋的題材相當豐富。這時期在龍泉金村、大窯、慶元縣上垟等地瓷窯大量生產一種喪葬用的冥器多管瓶。多管瓶、盤口壺等冥器,在龍泉一帶的宋墓中出土很多,是根據當地喪葬習俗的需要而生產。

30028ph011
梅瓶(北宋)
30028ph011

南宋定都臨安後,南宋政權為了增加財政收入,鼓勵對外貿易。龍泉窯憑着其優越的製瓷條件,在原有的基礎上迅速發展,形成一個很大的瓷窯體系。南宋前期的龍泉青瓷的胎料仍舊用含矽量高的瓷石,胎壁厚重。坯料在陶洗後,由於沒有經過認真的搓練,瓷胎不緻密,有較多氣孔,呈灰色或淡灰色。胎外的釉仍舊是石灰鈣釉,多數釉層薄而透明,好像是在胎的表面罩上一層薄薄的玻璃。這個時期多管瓶等隨葬品的產量減少了,器形與裝飾也比北宋時要簡化,生產比較方便。而插花擺設用的花瓶和焚香用的香爐陸續出現。青瓷的花紋裝飾也與北宋有明顯不同。這時的裝飾盛行單面刻劃花,以刻花為主,劃花次之。

30028ph012
青瓷鳳耳瓶(南宋)
30028ph012

十三世紀末,元滅南宋後,元朝政府繼續重視對外貿易,龍泉青瓷的銷售範圍擴大了。當時的龍泉,製瓷作坊多達三百餘處,盛況空前。元代瓷胎中的合鐵量顯著降低,胎的白度有所提高。同時青釉中鈣含量逐漸降低,當瓷胎正燒時,使釉保持美麗的木光,胎釉的配方繼續在改進,但是瓷器的製作工藝不如南宋,瓷胎逐漸變厚,釉層變薄。同時裝燒方法也改變了,墊托通常放在坯件的外底,碗、盤等瓷器的外底一圈無釉,呈紫紅色。元代龍泉窯因銷售範圍的擴大和為了滿足各地消費者的不同需要,新的產品不斷增加,常見的器形有碗、盤、盞、盞托、杯等。另外,一部分瓷窯還生產器形、紋飾相同的成套餐具,如六角、八角、菊花和其他形式的碗、盤、杯等,供消費者使用,宴飲時碗、盤、杯的式樣、紋飾一致,格調相同,另有一種風味。

30028ph013
刻花雙繩耳爐(元代)
30028ph013

明代早期龍泉窯青瓷品質較高,是中國主要的外銷產品之一,大量銷售往亞洲、非洲許多國家。明代早期的龍泉窯繼承前代的製瓷工藝,胎釉的質地變化不大,胎呈灰白或灰色。釉色較深,多數呈青綠或豆青色,黃釉少見。常見的器物有碗、盤、杯等。器物的種類和式樣與元代相比有些差別。同時出現鼓凳、硯屏和套匣等新產品。紋飾有弦紋、回紋等,在一部分碗、盤、高足杯、香爐等器物上還用兩面刻劃花裝飾,紋飾細密,製作精細。明代中晚期,龍泉瓷窯大大減少,瓷器粗糙厚重,品質不高,龍泉窯瓷業開始走向衰落。到了清朝龍泉窯只留下孫坑窯、大窯幾處瓷窯,生產少量青瓷。產品有碗、盤、盞、高足碟、盒、罐、瓶、筆筒和花盆等。胎骨堅硬,呈灰或灰白色,施青色透明薄釉,釉色以青灰為主,也有青或青黃色的。紋飾有竹、梅、蘭、菊等,多數是刻劃而成,也有鏤雕。

bulb

孫坑窯

孫坑窯位於龍泉查田鎮西南七公里,始燒於清朝乾隆,在清晚期還在生產青瓷,是中國製瓷歷史最長的一個瓷窯。

30028ph014
高足杯(明代)
30028ph014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8月2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