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漢畫像石與畫像磚

0505ph029
0505ph029

中國古代喪葬文化與「孝」文化密切相關,「孝」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國沿襲至今的「禮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在漢武帝推行「獨尊儒術」的政策之後,對先輩的厚葬成了「最孝」的表現。所以,出於對死者的緬懷和尊重,仿效現實陽宅建築的石室墓、磚石混築墓和鑿山為室的崖墓便大量出現;與此同時,承載死者思想信仰、營造陰間生活氛圍、具有特定喪葬功能的畫像石、畫像磚也伴之而盛行起來。

 

畫像石是遺存豐富,很有特色的秦漢美術史資料。畫家在絲帛等柔軟材料上作畫是天經地義的,但像這樣在石壁等大型岩石上作畫卻是十分罕見。畫家放棄柔軟的毛筆而拾起鋒利的刻刀,藝術家們以刀代筆,在堅硬的石面上創作了眾多精美圖像,用以作為建築構件,構築和裝飾墓室、石闕等。畫像磚,顧名思義就是刻劃或模印着畫像紋飾的磚,一般認為始於戰國晚期,盛於漢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繼續流行,是一種建築裝飾構件源於戰國末期出現的「雕牆」壁畫藝術。畫像磚主要用木模壓印然後經火燒製成,也有的是在磚上刻出紋飾。形狀分大型空心磚和實心的扁方磚兩類。畫面的表現形式有淺浮雕、陰刻線條和凸刻線條。有的上面還有紅、綠、白等顏色的彩繪,但出土時多已剝落。多數畫像磚為一磚一個畫面,也有一磚為上下兩個畫面。畫面內容非常豐富,有表現勞動生產的,如播種、收割、舂米、釀造、鹽井、桑園放牧等,有描繪社會風俗如宴樂、雜技、舞蹈等,有神話故事如西王母、月宮等,還有表現統治階級車馬出行的。雕刻者的高妙之處就在於製作者準確地掌握對象在各種活動中最具特徵、最生動、最優美的瞬間,刪繁就簡,遺貌取神,在一種粗輪廓的整體形象中採用淺浮雕等多種造型手法,對動盪流逝的瞬間狀態進行精彩的集中表現。飛揚流動的畫面充滿了蓬勃旺盛的生命和雄渾沖湧的力量和速度。這充分體現了雕塑者對現實生活的全面熱愛和對永恒幸福的祈求。個別小型條磚在製作的精美程度上雖不及大型正面方磚,但卻給人一種深沉雄大的氣魄,讓人回味無窮,遐想聯翩,後人往往在讚嘆欣賞之餘,也難以真正超越。

 

漢畫像石雖然都具有渾厚質樸、深沉宏大的時代氣息,但不同地區的畫像石在題材內容、雕刻技法、風格樣式上,仍然體現出鮮明的區域特色。畫像石是雕刻於墓室的,而死後可以葬於墓室的人物必然出身名門望族。所以,畫像石也大都產生於富饒地區,主要分佈在黃河流域、山東南部西部、河南南陽和四川岷江流域,以及河北、安徽、江蘇北部。東漢時期的畫像磚出土最多,盛行於中原、西南和江南的廣大地區,尤以河南和四川兩省出土最多。

 

畫像石、畫像磚由於粗重笨拙,故而被稱作「強悍的藝術」。這樣強悍粗獷的藝術風格恰好與漢大賦的柔美華麗形成互補,展現了秦漢心胸開闊、氣派雄沉的另樣風貌。那種整體性的力量和氣勢,是後代藝術難以企及的。漢畫像石、畫像磚的史料性質不僅在美術史上有巨大意義,而且為後人研究漢代社會的經濟生活、典章制度、風俗習慣、藝術思想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圖像資料。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9月25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