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輸出海外的書院

1105ph033
韓國陶山書院
1105ph033

海外書院的分佈範圍,主要是東亞、東南亞這一傳統的中國文化圈內,如朝鮮、日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在意大利、美國也有書院建立。如果說書院在東亞、東南亞流傳是因為傳統的東方文化的培植,那麼它在歐美的立足則說明在西方文化圈中它們也可保持強大的生命力。

 

海外書院的創建者,有寓居海外的華人,而絕大多數是外國人。外國人之所以移植中國書院於其國土之上,概而言之,出於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吸收中華文明的過程中,將其視作一種傳播文化的管線與渠道,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它本身也成為當地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完全本土化,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是朝鮮半島,其次是日本。二是想將其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渠道,實踐者則是外國傳教士。

 

走出國門的書院,從本質上講,只是這一制度的輸出或者說移植,它和國內書院血脈相承,其基本的文化功效保持不變。但由於受移植時代、移植地區、移植人及其移植動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它和本土的書院又有着很多區別。

 

朝鮮書院

李氏朝鮮世宗元年(1419年,明永樂十七年),頒佈褒獎私置書院的教令,標誌着中國書院制度的東傳。從此,到高宗八年(1871年,清同治十年)撤廢書院止,四百五十餘年間,朝鮮創建書院的總數,1965年統計為670所,1979年統計為903所,其數甚大,遍佈半島。

 

由於文化土壤不同,移植到朝鮮的書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首先,書院負有教學與奉祀先賢的雙重使命,甚至奉祀先賢比教學更為重要,這與以教學為主的中國不同。第二,奉祀對象與中國以學術貢獻為唯一或主要標準不同,兼及有事功成就者,共有一千三百餘人,其中中國先賢19人。第三,書院講學以朱子學派為宗主,對當時盛行於中國的陽明心學、乾嘉漢學基本採取排斥的態度,學術上有着相對的保守性。第四,書院享有免稅、免役的特權,經濟勢力強大,擁有大量院田、院奴。這既造就了書院昌盛,也是高宗後來撤廢書院的主要原因。

1105ph034
日本籐樹書院
1105ph034

日本書院

書院作為一種文化教育制度,也傳到了一衣帶水的近鄰日本,但畢竟不同於「國家文物典章悉仿中朝」的朝鮮,日本並未全面推行書院制度。最初,日本「書院」指一種建築樣式,又叫做「書院造」。到江戶時代,隨着傳入朱子學、陽明學,中國「書院」的概念才在學者中流傳。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家光時代末(約1640年)開始,創建了七十所以上作為各類學校性質的書院。明治維新之後,書院作為學校淡出歷史,但出現了很多至今還很活躍的作為出版機構的書院。而且,隨着留學東瀛成為時尚,書院又成為接納中國留學生的教育機構。甲午戰爭中國失敗後,日本人把書院辦到了中國本土,上海東亞同文書院(1900—1945年)招日本各府縣學生,廈門東亞書院(1899—1910年)和旭瀛書院(約1908—1932年)等。

1105ph035
日本長崎鳳鳴書院
1105ph035

華僑書院

寓居海外的華人,因為僑居異國他鄉,在異族文化的氛圍中,常有一種飄浮無根之感,對母體文化有着一種執着的依戀,於是就興辦起很多以傳播中華文明為首務的華僑書院。

 

印度尼西亞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的明誠書院創建於1729年,時在清代雍正七年,要算最早的華僑書院。馬來西亞檳榔嶼的五福書院(1819年)、南華書院,吉隆坡的陳氏書院,新加坡的萃英書院(1854年)、養正書院,美國舊金山(今洛杉磯)的大清書院等,都很有名。

 

文化的雙向傳導是華僑書院的顯著特點。首先,華僑創建書院的主要目的是使僑胞及其子弟不忘根本,教學以傳授儒家文化知識,發揚中華文明於海外為主要任務,因此它和本土書院沒有太多區別。其次,基於現實生活的需要,又要求華僑適應當地文化,獲取謀生的本領。這樣,華僑書院的學習內容,除了儒家文化之外,又有僑居地區的語言文化知識等。因此,華僑書院又成為吸收海外文明的管道,成為聯繫中外文化的橋樑。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9月1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