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為何開平「盛產」碉樓?

30039ph002
廣東開平鄉村夕照
30039ph002

碉樓,又稱炮樓,指供觀察、射擊、駐兵用的突出於地面的多層塔樓式建築,多為土夯、磚石或混凝土結構,造型簡單,有圓形、方形、多角形等形狀,並在中國廣東開平一帶最為常見。在2007年6月28日,聯合國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將「開平碉樓與古村落」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大會對其評述為「展現了中西建築藝術和裝飾形式複雜而燦爛的融合,代表了近五個世紀塔樓建築的巔峰。」

 

開平碉樓特指在珠江三角洲五邑地區一種集防衞、居住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群,是在特定歷史地理環境下,融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華僑鄉土建築,也是地域性歷史文化在建築上的反映,是特定歷史時期中國移民文化與不同族群之間,文化相互影響、交融、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最具說服力的歷史見證,突出體現了中國華僑與民眾主動接受西方文化的歷程。

30039ph001
廣東江門開平自力村,從左至右為葉生居廬、銘石樓、逸農廬、振安樓
30039ph001

開平碉樓鼎盛於二十世紀初,最高峰時達三千多座。自明朝(1368—1644年)以來,開平因位於新會、台山、恩平、新興四縣之間,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會治安混亂。清朝順治六年(1649年),開平設縣,目的之一就是「開通敉平」,加強治安管理。鴉片戰爭以後,開平一帶人口增長迅速,地少人多,謀生艱難,清朝宣統《開平縣鄉土志》載:「地不足以容人,邇來地狹人稠,所謂天然物產者,不足以贍其家」。開平全縣佔總戶數百分之五的地主階級,卻擁有百分之七十的土地,而佔總戶數百分之六十的貧苦農民,佔全縣土地不到百分之九。殘酷如削骨刀的地租,百分之百利息的高利貸,數不清的苛捐雜稅,使農民受於「一窮二餓三抽丁,四走五乞六賣田,七丟孩兒八吊頸,九受壓迫十分淒涼」的悲慘境地。在家無田耕,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一旦聽說「金山好撈」,窮則思變,「一時間父攜其子、兄挈其弟、幾於無家無之」,一批又一批地遠涉重洋到異域找出路。旅居海外的開平籍華僑分布在全球多國,以旅居北美居多。

30039ph003
開平碉樓很多窗門是鐵板做的,以防盜匪
30039ph003

由於開平地勢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僑眷、歸僑生活又相對優裕,故土匪集中在開平一帶作案。僅1912至1930年間,較大的匪劫事件約有71宗,殺百餘人,擄耕牛二百十一餘頭,掠奪其他財物無數,並曾3次攻陷縣城蒼城,連縣長朱建章也被擄去,導致稍有風吹草動,人們就收拾金銀細軟,四處躲避。華僑回鄉,常常不敢在家裏住宿,而到墟鎮或親戚家去,且經常變換住宿地點,否則即有家破人亡之虞。因為僑鄉較早引進西式教育,讀得起的多為僑生和富家子弟。從1912至1926年這14年內,匪劫學校達8次,擄教師、學生百餘人。1922年12月眾匪在赤坎鎮打劫開平縣立中學後,途徑鷹村時,被旅美華僑關宏裔剛建的宏裔樓值勤聯防隊員發現,聯防隊員敲響了報警的銅鑼,搖響了警報器,朝土匪開槍射擊。在聞訊趕來的村民和聯防隊的圍追堵截下,土匪慌忙扔下「綁票」,狼狽逃竄。鄉團救回校長及學生,活捉土匪11人。此事轟動全縣,海外華僑聞訊十分驚喜,覺得碉樓在防範「走賊」中起了作用,紛紛節衣縮食,集資匯回家鄉建碉樓。

30039ph004
自力村村後帶有「燕子窩」、鐵門和鐵窗的養閒別墅
30039ph004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旅美、旅加華工匯回開平的僑匯明顯增加。1900至1931年,開平共建造碉樓1,648座,佔總數的89.9%;其中1921至1931年共建造碉樓940座,佔總數的51.2%。開平碉樓群形成的時期,正是美國、加拿大等國家排華浪潮高漲時期。華僑抱着「葉落歸根」的思想,把僑居地看作是他鄉。他們寄回大部分血汗金錢贍養家眷,殫心積慮地經營家人和自己年老歸鄉的家園。1943至1949年,由於美、加兩國放鬆對華移民的限制,而中國大陸戰亂頻繁,愈來愈多的農民和僑眷移民美、加,碉樓的建設急劇減少。根據開平市普查資料顯示,1943至1949年,開平僅建造碉樓7座,佔總數的0.3%。最後興建的一座碉樓──赤坎鎮新塘村健廬,建於1949年,始建人為旅美華僑關崇健。

30039ph005
五邑僑鄉雕塑──「金山伯」回家鄉
30039ph005
作者:
上載日期:
2021年01月2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