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30039ph006
開平市赤水鎮內的瓦片坑村碉樓群
30039ph006

開平碉樓大規模興建的年代,正是中國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過渡的階段。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的衝擊方式各不相同,中國沿海開放口岸城市同期的西式建築,主要是被動接受的外國文化、其中不少帶有典型的殖民地文化,多為「文化移植」的產物;而以開平為中心出現的碉樓群,則是珠江三角洲鄉村民眾主動接受西方建築藝術並與本土建築藝術融合的產物,充分體現了他們面對外國先進文化時的一種自信、開放、包容的心態。他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加上自己的審美情趣,融合在碉樓上。不同風格流派、不同宗教門類的建築元素在開平表現出極大的包容性,彙聚一地和諧共處,形成了一種新的綜合性很強的建築類型,是「文化承續」的產物,表現出特有的藝術魅力。

30039ph007
開平市蜆崗鎮內融匯中西建築風格的碉樓
30039ph007

開平碉樓的建築是根據村民各自的經濟實力而各有不同,從建材上大體分為四大類。

一、鋼筋混泥土樓:又稱「石屎樓」或「石米樓」,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區,多建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華僑吸取世界各國建築不同特點設計所建造。碉樓使用水泥、砂、石子和鋼筋材料建成,極為堅固耐用。進口的水泥鋼筋等建築材料取代磚石三合土成為主要的建材,鋼筋混凝土的樑板結構技術、拱劵結構技術和懸挑結構技術取代磚木結構和斗拱結構技術,成為主流建設技術,為開平碉樓複雜多變的建築造型提供了多元的物質技術保障。由於材料靠國外進口,造價較高,為節省材料,有的碉樓裏面的樓層用木閣做成。開平現存鋼筋混凝土樓1,474座,在開平碉樓中數量最多,佔80.4%。

二、磚樓: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區,所用的磚有三種:明朝土法燒製的紅磚、清朝和民國時期燒製的青磚,以及近代的紅磚。青磚碉樓包括內泥外青磚、內水泥外青磚和青磚砌築三種。少部分碉樓用近代的紅磚建造,在紅磚外面抹一層水泥。開平現存磚樓近249座,佔碉樓總數的13.6%。內泥外青磚:在泥牆外表鑲上一層青磚,不但外形美觀,而且可以延長碉樓的使用壽命。內水泥外青磚:表面看上去是青磚建築,其實是裏、外青磚包皮,中間用少量鋼筋和水泥,使樓較堅固,但又比全部用鋼筋水泥省錢,且保持美觀的特點。青磚樓:全部用青磚砌成,比較經濟、美觀、耐用,適應南方雨水多的特點。

三、石樓:又稱「壘石樓」,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區。牆體由山石或鵝卵石作建材,有的則是把天然石塊自由壘放,石塊之間填土粘接。外形粗糙,矮小。目前開平現存石樓極少,僅留存竹稱樓、竹蓮樓等10座,佔碉樓總數的0.5%。

四、泥樓:又稱「夯土樓」,分布在丘陵地帶,以赤水鎮、龍勝鎮為多。雖經幾十年風雨侵蝕,仍十分堅固。現存100座,佔碉樓總數的5.5%。泥樓還可分為泥磚樓和黃泥樓。泥磚樓是將泥做成一個個土坯,曬乾後用作建築材料。為了延長泥磚的使用壽命,工匠在建築時,往往在泥磚牆外面,抹上一層灰沙或水泥,用以防禦雨水沖刷,從而起到保護和加固的作用。黃泥樓是用黃泥、石灰、砂、紅糖按比例混合拌成作為原料,然後用兩塊大木板夯築成牆。牆體一般有一尺多厚。勝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造價低廉。

bulb

拱劵

拱券是一種建築結構,又稱券洞、法圈、法券。它除了豎向荷重時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還起着裝飾美化的作用。其外形為圓弧狀,由於各種建築類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略有變化。半圓形的拱券為古羅馬建築的重要特徵,尖形拱券則為哥德式建築,而伊斯蘭建築的拱券則有尖形、馬蹄形、弓形、三葉形、複葉形和鐘乳形等多種拱券結構。

bulb

斗拱

斗拱是中國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在立柱和橫樑交接處,從柱頂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斗,合稱「斗拱」。

十九世紀末,海外華僑回開平家鄉建造的民居多為傳統嶺南民居的三間兩廊風格。仿西式風格建造碉樓、宗祠等,約始於1900年前後,不再堅持傳統的兩面坡灰磚瓦頂的建築式樣,利用羅馬拱劵作為立面的處理方法流行較快。同族共建更樓是二十世紀初建築潮流之一,對傳播西方建築工藝起了較大的作用。1920年代至1930年代大量興建的西式洋樓和別墅建築風格明顯豐富多彩,因樓主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審美觀和經濟實力,使開平碉樓彙集、移植了西方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式樣。文藝復興時期和十七世紀歐洲建築造型等都可以在珠江三角洲西南部這塊平原上找到嫁接後的身影,現存1,833座碉樓,無一座完全相同,極大豐富了世界鄉土建築史。

30039ph008
開平市塘口鎮賡華村立園內廊柱的西洋雕飾
30039ph008

開平碉樓因防禦的功能,在中下部通常造型簡約實用,而「衣錦還鄉」、「出人頭地」和攀比鬥富的心理導致不約而同地在碉樓上部造型最為着力。根據上部造型式樣,開平碉樓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分別是:

  • 柱廊式:多為步廊,上面覆頂,有一面柱廊、三角柱廊和四面柱廊之分。柱廊拱劵多為仿古羅馬式。於塘口鎮較多。
  • 平台式:露天造型開放,圍欄多為通體實心混泥土欄板,外牆細部有裝飾。於百合鎮較多。
  • 城堡式:主要採用中世紀歐洲城堡的圓柱體和教堂頂部塔尖裝飾的建築要素。以百合鎮中堅樓最為典型。
  • 混合式:前三種造型式樣的混合體,繁雜多變,富麗華貴,還可細分為同層混合、分層混合多種。

 

眾樓,又稱眾人樓,建在村後,由全族人或若干戶人家集資共同興建,如果有村民籌措不夠,則可用以工來代錢,用勞力來支付不足的部分。每戶分房一間,為臨時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閉、簡單,外部的裝飾少,防衞性強,現存473座,約佔開平碉樓的26%。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平逐漸出現了單家獨戶的居樓,也多建在村後,由富有人家獨資建造。居樓結合了碉樓的防衞和居住兩大功能,樓體高大,空間較為開敞,生活設施比較完善,起居方便。居樓的造型比較多樣,美觀大方,外部裝飾性強,更追求建築的形式美,往往成為村落的標誌。居樓數量最多,現存1,149 座,在開平碉樓中約佔62%。開平居樓中以某某「廬」命名的居廬,更為追求起居、生活的適用性,弱化防禦性的仿西式別墅建築樣式。

30039ph009
居安樓位於開平市赤坎鎮東坑村,建於1934年,三層高,青磚結構,頂層四個牆角建成懸挑的「燕子窩」,設有槍眼
30039ph009

更樓主要是鄉村自治聯防,打更放哨的碉樓,分為兩種:一種在村口,稱門樓或閘樓,控制着進出村落的關鍵要道,由全村成年男人晝夜輪班值勤。另一種叫燈樓,建在村外山崗上、河岸邊、要道旁和田野間,由相鄰幾個村落因共同防禦的需要合夥出資建造,高聳挺立,視野開闊,多配有探照燈和報警器,便於提前發現匪情,向各村預警,為防衞爭取時間。現存221座更樓,約佔開平碉樓的12%。門樓是開平碉樓中興建最早的一類,其次是眾人樓,居樓的建造大都在眾人樓之後,村外燈樓出現時間最晚。這過程反映了開平碉樓所經歷的由各村各戶單獨防禦向數村聯防的轉變,以及由單純的防衞轉變為防衞兼居住。

30039ph010
開平市百合鎮馬降龍村,慶臨里村慶臨北閘的更樓
30039ph010

與開平傳統低矮的民居不同,碉樓為點式建築,注意向空間發展,中下部為長柱體,便於居高臨下地防禦;碉樓的牆體比普通的民居厚實堅固,不怕匪盜鑿牆或火攻;碉樓的窗戶比民居開口小,都有鐵柵和窗扇,外設鐵板窗門。碉樓上部的四角,多建有突出懸挑的全封閉或半封閉的角堡,俗稱「燕子窩」,角堡內開設了向前和向下的射擊孔,大體上都開成長方形或「T」字形,居高臨下便可以對碉樓全方位控制,各層牆上均開設有射擊孔。由於碉樓作為防禦單元融入村落的過程和帶來的聚落防禦方式的轉變,被學者高度評價為中國點式設防聚落的代表之一。碉樓大都配置槍械火炮、裝有鹹水的水槍、石塊、銅鐘、銅鑼、警報器、探照燈等防患裝置。

 

2006年9月,在塘口鎮自力村瀾生居廬中,文物考察人員曾經發現一張塵封半個多世紀的古宅鄉戰時工作委員會徵用槍支通知書,其中記錄槍支的價格,註明假如在抗戰中損壞,將由徵用槍支的委員會負責賠償;如果抗戰勝利後依然完好,槍的主人可以憑着通知書把槍領回。使設計與建造者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原本只是防禦零星山匪流寇的碉樓,在抗日戰爭中面臨了生死考驗。當時廣東省國民政府曾下達指令,要民眾拆除碉樓,以免為敵所用。僑鄉民眾譁然,紛紛反映,說碉樓是私人財產,本身具有防禦功能,也有武器抵禦外侮,如果把它拆除了,反而對維護社會治安不利。省政府於是改變決定──如有條件利用碉樓進行抗日的可以保留,否則就要拆除。假如碉樓在抗戰期間被日軍所利用,要追究業主的責任。1945年7月,離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前一個月,司徒氏四鄉自衞隊以赤坎鎮潭江兩岸的更樓──南樓、北樓為抗敵堡壘,為遲滯海南島侵華日軍水上撤退廣州計劃,以寡敵眾,拼死戰鬥,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個悲壯的故事。

30039ph011
開平市蜆崗鎮,碉樓內「T」字形槍眼
30039ph011
作者:
上載日期:
2021年01月2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