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30039ph006
开平市赤水镇内的瓦片坑村碉楼群
30039ph006

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方式各不相同,中国沿海开放口岸城市同期的西式建筑,主要是被动接受的外国文化、其中不少带有典型的殖民地文化,多为“文化移植”的产物;而以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则是珠江三角洲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合在碉楼上。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门类的建筑元素在开平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汇聚一地和谐共处,形成了一种新的综合性很强的建筑类型,是“文化承续”的产物,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30039ph007
开平市蚬岗镇内融汇中西建筑风格的碉楼
30039ph007

开平碉楼的建筑是根据村民各自的经济实力而各有不同,从建材上大体分为四大类。

一、钢筋混泥土楼:又称“石屎楼”或“石米楼”,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取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所建造。碉楼使用水泥、砂、石子和钢筋材料建成,极为坚固耐用。进口的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取代砖石三合土成为主要的建材,钢筋混凝土的梁板结构技术、拱劵结构技术和悬挑结构技术取代砖木结构和斗拱结构技术,成为主流建设技术,为开平碉楼复杂多变的建筑造型提供了多元的物质技术保障。由于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有的碉楼里面的楼层用木阁做成。开平现存钢筋混凝土楼1,474座,在开平碉楼中数量最多,占80.4%。

二、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所用的砖有三种:明朝土法烧制的红砖、清朝和民国时期烧制的青砖,以及近代的红砖。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三种。少部分碉楼用近代的红砖建造,在红砖外面抹一层水泥。开平现存砖楼近249座,占碉楼总数的13.6%。内泥外青砖:在泥墙外表镶上一层青砖,不但外形美观,而且可以延长碉楼的使用寿命。内水泥外青砖:表面看上去是青砖建筑,其实是里、外青砖包皮,中间用少量钢筋和水泥,使楼较坚固,但又比全部用钢筋水泥省钱,且保持美观的特点。青砖楼:全部用青砖砌成,比较经济、美观、耐用,适应南方雨水多的特点。

三、石楼:又称“垒石楼”,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墙体由山石或鹅卵石作建材,有的则是把天然石块自由垒放,石块之间填土粘接。外形粗糙,矮小。目前开平现存石楼极少,仅留存竹称楼、竹莲楼等10座,占碉楼总数的0.5%。

四、泥楼:又称“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以赤水镇、龙胜镇为多。虽经几十年风雨侵蚀,仍十分坚固。现存100座,占碉楼总数的5.5%。泥楼还可分为泥砖楼和黄泥楼。泥砖楼是将泥做成一个个土坯,晒干后用作建筑材料。为了延长泥砖的使用寿命,工匠在建筑时,往往在泥砖墙外面,抹上一层灰沙或水泥,用以防御雨水冲刷,从而起到保护和加固的作用。黄泥楼是用黄泥、石灰、砂、红糖按比例混合拌成作为原料,然后用两块大木板夯筑成墙。墙体一般有一尺多厚。胜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造价低廉。

bulb

拱劵

拱券是一种建筑结构,又称券洞、法圈、法券。它除了竖向荷重时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还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其外形为圆弧状,由于各种建筑类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略有变化。半圆形的拱券为古罗马建筑的重要特征,尖形拱券则为哥德式建筑,而伊斯兰建筑的拱券则有尖形、马蹄形、弓形、三叶形、复叶形和钟乳形等多种拱券结构。

bulb

斗拱

斗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十九世纪末,海外华侨回开平家乡建造的民居多为传统岭南民居的三间两廊风格。仿西式风格建造碉楼、宗祠等,约始于1900年前后,不再坚持传统的两面坡灰砖瓦顶的建筑式样,利用罗马拱劵作为立面的处理方法流行较快。同族共建更楼是二十世纪初建筑潮流之一,对传播西方建筑工艺起了较大的作用。1920年代至1930年代大量兴建的西式洋楼和别墅建筑风格明显丰富多彩,因楼主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和经济实力,使开平碉楼汇集、移植了西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式样。文艺复兴时期和十七世纪欧洲建筑造型等都可以在珠江三角洲西南部这块平原上找到嫁接后的身影,现存1,833座碉楼,无一座完全相同,极大丰富了世界乡土建筑史。

30039ph008
开平市塘口镇赓华村立园内廊柱的西洋雕饰
30039ph008

开平碉楼因防御的功能,在中下部通常造型简约实用,而“衣锦还乡”、“出人头地”和攀比斗富的心理导致不约而同地在碉楼上部造型最为着力。根据上部造型式样,开平碉楼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

  • 柱廊式:多为步廊,上面覆顶,有一面柱廊、三角柱廊和四面柱廊之分。柱廊拱劵多为仿古罗马式。于塘口镇较多。
  • 平台式:露天造型开放,围栏多为通体实心混泥土栏板,外墙细部有装饰。于百合镇较多。
  • 城堡式:主要采用中世纪欧洲城堡的圆柱体和教堂顶部塔尖装饰的建筑要素。以百合镇中坚楼最为典型。
  • 混合式:前三种造型式样的混合体,繁杂多变,富丽华贵,还可细分为同层混合、分层混合多种。

 

众楼,又称众人楼,建在村后,由全族人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如果有村民筹措不够,则可用以工来代钱,用劳力来支付不足的部分。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的装饰少,防卫性强,现存473座,约占开平碉楼的26%。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平逐渐出现了单家独户的居楼,也多建在村后,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居楼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空间较为开敞,生活设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居楼的造型比较多样,美观大方,外部装饰性强,更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居楼数量最多,现存1,149 座,在开平碉楼中约占62%。开平居楼中以某某“庐”命名的居庐,更为追求起居、生活的适用性,弱化防御性的仿西式别墅建筑样式。

30039ph009
居安楼位于开平市赤坎镇东坑村,建于1934年,三层高,青砖结构,顶层四个墙角建成悬挑的“燕子窝”,设有枪眼
30039ph009

更楼主要是乡村自治联防,打更放哨的碉楼,分为两种:一种在村口,称门楼或闸楼,控制着进出村落的关键要道,由全村成年男人昼夜轮班值勤。另一种叫灯楼,建在村外山岗上、河岸边、要道旁和田野间,由相邻几个村落因共同防御的需要合伙出资建造,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预警,为防卫争取时间。现存221座更楼,约占开平碉楼的12%。门楼是开平碉楼中兴建最早的一类,其次是众人楼,居楼的建造大都在众人楼之后,村外灯楼出现时间最晚。这过程反映了开平碉楼所经历的由各村各户单独防御向数村联防的转变,以及由单纯的防卫转变为防卫兼居住。

30039ph010
开平市百合镇马降龙村,庆临里村庆临北闸的更楼
30039ph010

与开平传统低矮的民居不同,碉楼为点式建筑,注意向空间发展,中下部为长柱体,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多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大体上都开成长方形或“T”字形,居高临下便可以对碉楼全方位控制,各层墙上均开设有射击孔。由于碉楼作为防御单元融入村落的过程和带来的聚落防御方式的转变,被学者高度评价为中国点式设防聚落的代表之一。碉楼大都配置枪械火炮、装有咸水的水枪、石块、铜钟、铜锣、警报器、探照灯等防患装置。

 

2006年9月,在塘口镇自力村澜生居庐中,文物考察人员曾经发现一张尘封半个多世纪的古宅乡战时工作委员会征用枪支通知书,其中记录枪支的价格,注明假如在抗战中损坏,将由征用枪支的委员会负责赔偿;如果抗战胜利后依然完好,枪的主人可以凭着通知书把枪领回。使设计与建造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原本只是防御零星山匪流寇的碉楼,在抗日战争中面临了生死考验。当时广东省国民政府曾下达指令,要民众拆除碉楼,以免为敌所用。侨乡民众哗然,纷纷反映,说碉楼是私人财产,本身具有防御功能,也有武器抵御外侮,如果把它拆除了,反而对维护社会治安不利。省政府于是改变决定──如有条件利用碉楼进行抗日的可以保留,否则就要拆除。假如碉楼在抗战期间被日军所利用,要追究业主的责任。1945年7月,离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前一个月,司徒氏四乡自卫队以赤坎镇潭江两岸的更楼──南楼、北楼为抗敌堡垒,为迟滞海南岛侵华日军水上撤退广州计划,以寡敌众,拼死战斗,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个悲壮的故事。

30039ph011
开平市蚬岗镇,碉楼内“T”字形枪眼
30039ph011
作者:
上载日期:
2021年01月20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