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30039phn001_01
30039phn001_01

開平碉樓鼎盛於二十世紀初,最高峰時達三千多座,1940年代後,曾經默默無聞半個多世紀。在珠江三角洲五邑地區集防衞、居住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的開平碉樓,是在特定歷史地理環境下,融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華僑鄉土建築,也是地域性歷史文化在建築上的反映。是特定歷史時期中國移民文化與不同族群之間文化相互影響、交融、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最具說服力的歷史見證。2007年,「開平碉樓與古村落」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國際第一個有關「移民文化」的世界遺產。

 

開平碉樓群形成的時期,正是美國、加拿大等國家排華浪潮高漲時期。華僑抱着「葉落歸根」的思想,寄回大部分血汗金錢贍養家眷,殫心積慮地經營家人和自己年老歸鄉的家園。由於開平僑鄉多為聚族而居的族姓村落,宗族親朋與海外關係穩定持續,海內外宗親社團組織活躍,守望相助,凝聚力明顯比一般外國僑民強。

 

開平碉樓大規模興建的年代,正是中國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過渡的階段。開平為中心出現的碉樓群,是珠江三角洲鄉村受西方建築藝術並與本土建築藝術融合的產物,充分體現他們面對外國先進文化時的自信、開放、包容的心態。他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加上自己的審美情趣,融合在碉樓上,使之成為留置於故土的精神守望地。當地泥水匠設計建造碉樓時,不拘泥固定的法式,潛心追求形式美。「集體無意識」把中國傳統鄉土建築藝術與西方建築風格的雜拌。加之樓主不同的審美觀和經濟實力,使開平碉樓彙聚、移植了西方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式樣。文藝復興時期和十七世紀歐洲建築造型等在這塊平原上可以找到嫁接後的身影。

 

因防禦的功能,碉樓在中下部通常造型簡約實用,而「衣錦還鄉」、「出人頭地」和攀比鬥富的心理導致不約而同地在碉樓上部造型最為着力。根據上部造型式樣,開平碉樓大致可以分為柱廊式、平台式、城堡式、混合式四類。

 

碉樓為點式建築,注意向空間發展,便於居高臨下地防禦;牆體比傳統民居厚實堅固,不怕匪盜鑿牆或火攻;窗戶比民居開口小,有鐵柵鐵窗鐵門。多建有突出懸挑的角堡,開設射擊孔,可以形成全方位的控制。1945年,司徒氏四鄉自衞隊以南樓、北樓為抗敵堡壘,遲滯侵華日軍水上撤退,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悲壯的史詩。由於碉樓作為防禦單元融入村落的過程和帶來的聚落防禦方式的轉變,被學者評價為中國點式設防聚落的代表。

 

開平僑鄉注重自然環境與人的和諧,沿襲傳統的「風水」文化。講究山環水抱、藏風聚氣,天人合一。通過綜合周圍的地勢地貌、環境交通等因素,來選址、定向、建造碉樓。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一些錦衣還鄉的歸僑購地建新僑村。注重整體布局,對衞生、通風、採光、排水和交通有通盤考慮。

 

《開平縣志》:「新建之村,頗革前弊。」時人稱「模範村」。規定所有進入新村的人家要恪守本分,不得在村內賭博和吸食鴉片,重大村務須經眾議,以多數人的意見為准。採用西方股份制的方式參股,買土地。然後把土地劃分成面積相等的宅基地,通過抓鬮形式確定各戶位置。多種自治性的民間村務組織自發成立。

作者:
上載日期:
2021年01月2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