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30039phn001_01
30039phn001_01

开平碉楼鼎盛于二十世纪初,最高峰时达三千多座,1940年代后,曾经默默无闻半个多世纪。在珠江三角洲五邑地区集防卫、居住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的开平碉楼,是在特定历史地理环境下,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华侨乡土建筑,也是地域性历史文化在建筑上的反映。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移民文化与不同族群之间文化相互影响、交融、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具说服力的历史见证。2007年,“开平碉楼与古村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国际第一个有关“移民文化”的世界遗产。

 

开平碉楼群形成的时期,正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排华浪潮高涨时期。华侨抱着“叶落归根”的思想,寄回大部分血汗金钱赡养家眷,殚心积虑地经营家人和自己年老归乡的家园。由于开平侨乡多为聚族而居的族姓村落,宗族亲朋与海外关系稳定持续,海内外宗亲社团组织活跃,守望相助,凝聚力明显比一般外国侨民强。

 

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是珠江三角洲乡村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合在碉楼上,使之成为留置于故土的精神守望地。当地泥水匠设计建造碉楼时,不拘泥固定的法式,潜心追求形式美。“集体无意识”把中国传统乡土建筑艺术与西方建筑风格的杂拌。加之楼主不同的审美观和经济实力,使开平碉楼汇聚、移植了西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式样。文艺复兴时期和十七世纪欧洲建筑造型等在这块平原上可以找到嫁接后的身影。

 

因防御的功能,碉楼在中下部通常造型简约实用,而“衣锦还乡”、“出人头地”和攀比斗富的心理导致不约而同地在碉楼上部造型最为着力。根据上部造型式样,开平碉楼大致可以分为柱廊式、平台式、城堡式、混合式四类。

 

碉楼为点式建筑,注意向空间发展,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墙体比传统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窗户比民居开口小,有铁栅铁窗铁门。多建有突出悬挑的角堡,开设射击孔,可以形成全方位的控制。1945年,司徒氏四乡自卫队以南楼、北楼为抗敌堡垒,迟滞侵华日军水上撤退,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悲壮的史诗。由于碉楼作为防御单元融入村落的过程和带来的聚落防御方式的转变,被学者评价为中国点式设防聚落的代表。

 

开平侨乡注重自然环境与人的和谐,沿袭传统的“风水”文化。讲究山环水抱、藏风聚气,天人合一。通过综合周围的地势地貌、环境交通等因素,来选址、定向、建造碉楼。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锦衣还乡的归侨购地建新侨村。注重整体布局,对卫生、通风、采光、排水和交通有通盘考虑。

 

《开平县志》:“新建之村,颇革前弊。”时人称“模范村”。规定所有进入新村的人家要恪守本分,不得在村内赌博和吸食鸦片,重大村务须经众议,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采用西方股份制的方式参股,买土地。然后把土地划分成面积相等的宅基地,通过抓阄形式确定各户位置。多种自治性的民间村务组织自发成立。

作者:
上载日期:
2021年01月20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