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法國著名漢學家

30035ph013
沙畹(Edouard Chavannes)
30035ph013

中法文化交流的活動中,法國籍的耶穌會士們比較突出,他們以宗教人士的身份來中國傳教,介紹歐洲的科學知識,其中一部分人返回歐洲後,根據自己的見識,向法國官方提供中國的資訊,向歐洲社會介紹中華文明。金尼閣和馬若瑟等人可為來華的法國籍耶穌會士的代表。

 

法國著名漢學家沙畹

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年)是法國著名漢學家之一,出生於法國南部的里昂,年輕時對於東方、中國頗感興趣。1889年,他以駐華法國公使館隨員的身份來華,獲得研究中國文化的好機會。1893年,成為法蘭西學院的漢語教授。

 

金尼閣著《西儒耳目資》

首先來到中國的法國籍耶穌會士是金尼閣,字四表,他的法文姓名為Nicolas Trigault(1577—1628年)。他於1594年加入耶穌會,1611年奉派來到中國。他先在南京逗留,曾跟隨兩位意大利神父學習漢語,後來到杭州、北京。1613年,當時耶穌會中國傳教會的會長龍華民(Nicolas Longobardi,意大利人)派金尼閣為代表返回羅馬,向教廷彙報與晉見教皇。1618年,金尼閣重返中國,並率領22名教士一同到達,其中包括湯若望(Jean Adam Schall von Bell,德國人)與羅雅各(Jacques Rho,意大利人)。他帶來了教皇贈書七千餘部。1620年,他們回到澳門。後來,金尼閣曾在南昌、杭州、開封以及陝西等地傳教。1628年,他於杭州去世,安葬在杭州市桃源嶺村外。他自稱「我不感到漢語困難」,留下的遺著《西儒耳目資》於1626年在杭州出版。該書可稱為中國最早的中文拼音方案,其中照音韻排列漢字,按音查字,稱「耳資」,而照偏旁筆劃排列漢字,按形找字,稱「目資」。該書有利於當時中法雙方人員直接交往。此外,他曾編寫《中國編年史》等。

 

《趙氏孤兒》法文譯者馬若瑟

1698年,法國船隻「昂菲特利特號」(Amphitrite)駛抵中國,船上有白晉、馬若瑟等法國籍耶穌會士。馬若瑟(Joseph Henri Marie de Prèmare,1666—1735年)熟習漢語,他對於中法文化交流有所貢獻。他將中國名著紀君祥的《趙氏孤兒》一劇譯成法文,於是為對中華文化興趣濃厚又不懂漢語的法國人,提供了一個了解中國的機會。

30035ph014
京劇《趙氏孤兒》劇照
30035ph014

法國著名東方學學者高第

高第(Henri Cordier,1849—1925年),法國漢學家,又名高亨利、考狄埃,他生於美國的新奧爾良,在巴黎去世。他研究東方,尤其對中國文化有所鍾愛。1869年,高第來到上海,在美商旗昌洋行(Russell and Co.)工作。1876年,他返回法國,從事中法文化交流工作。1881年,成為巴黎現代東方語言學校的教授,並撰寫多本有關中國的著作。

 

二十世紀著名的漢學家伯希和

伯希和(Paul Pellio,1878—1945年)生於巴黎,為二十世紀西方著名的漢學家之一。年輕時,他已對遠東、中國懷着濃厚興趣,曾從高第與沙畹等漢學家學習漢語,因此為他在華活動打下良好基礎。後來,他逐漸掌握漢、滿、蒙、藏等語言,尤其關注中西交往歷史。1900年之際,越南河內成立「法蘭西遠東學校」(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伯希和曾在該校任教,不久訪問北京。次年,他返回河內晉升教授。1902年,伯希和又來北京,隨後在法國駐華使館工作2年。1908年,他與英國人斯坦因(Stein)一同到敦煌訪古,盜走中國珍貴文物約五千件。1911年,他成為設在巴黎的法蘭西學院的教授,主攻東方語文。1914年世界大戰爆發,他在法國駐華使館任陸軍武官。大戰結束後,他返回法國重操教師舊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在巴黎去世。

30035ph015
法國人伯希和正在藏經洞內揀選遺書
30035ph015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2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