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哪兩位中國人獲法王重視?

30035ph004
黃嘉略畫像
30035ph004

法國國王的中文翻譯黃嘉略

黃嘉略,原名黃日升,西歐人稱他為Arcade(教名)Hoang(黃姓的現代漢語拼音為Huang)。近年來,中國學術界傾向稱他為黃嘉略。1679年(康熙十八年),黃嘉略出生於福建省興化府,即今莆田市的莆田縣。他的父母虔誠信奉天主教,請教士為他取名Arcade。1686年,一位法國籍傳教士李斐理(Philibert Le Blanc)認黃嘉略為義子。他年僅7歲,離開家庭,追隨李斐理在福建與浙江等地從事傳教活動。此後三年,他學習關於天主教的基本知識和拉丁文,準備成為中國籍的天主教神職人員。1689年,他改由另一法國籍傳教士梁弘仁(Artus de Lionne)領導,繼續學習,當他16歲時,不知何種原因,曾返鄉回家與親人團聚。不久,他又離家獨自漂泊,五年之內曾在若干省份逗留,了解各地民情風俗。21歲時,又一度回到家中,後去各地遊歷至1702年初。同年2月,黃嘉略隨梁弘仁乘英國船離開廈門,經聖海倫娜島等地到達倫敦,後於10月轉至法國。梁弘仁的任務在於前往羅馬處理有關教會的事務,他和黃嘉略等人於1703年3月抵羅馬。不久,教皇因諾森十二世召見他們,黃嘉略用拉丁語與教皇交談。但是,在他的日記殘件中未見關於此次會見的記載。

 

1706年3月,黃嘉略隨梁弘仁回到巴黎,不久他主動結識頗具聲望的貴族出身的比尼翁教士(Jean Paul Bignon),此人為法國皇家學術總監,負責監管皇家圖書館。黃嘉略如此自述:「我投身於飲譽全歐的比尼翁教士麾下……,使我獲得了我所不敢想像的厚遇。他向國王路易十四推薦,於是我被授予國王的中文翻譯之職。」他的主要工作是整理國王圖書館內的中文藏書。同時,在比尼翁教士的支持下,黃嘉略決定留居法國。

 

1713年4月,他與一位法國女性(Marie-Claude Régnier)結婚,但是收入有限家境拮据,他在日記中寫道:「今天,麵包少了一點。」同年10月,法王下令發給他以500里弗爾(livres)。1713年,「皇家中國公司」準備僱商船往中國,並邀黃嘉略任翻譯一同前往。1714年,路易十四諭令:「不准。」黃嘉略失去回國的機會。1715年3月,他的妻子生一女兒,但因產後重病去世。1716年10月,黃嘉略病逝於巴黎,年僅36歲。他始終未曾返回中國,留下未出版的遺著《漢語之法》與《漢語字典》(未完成),此外他為皇家圖書館編寫了所藏中文圖書目錄及簡介。他曾在自己的交往與文稿中努力介紹中國的基本情況,加深法國人士對中國的了解。

30035ph003
黃嘉略的著作
30035ph003

獲凡爾賽宮款待的沈福崇

沈福崇是較早到達法國的中國人,他是南京天主教徒。1682年,在華的耶穌會傳教士比利時人柏應理(Philippe Couplet,1623—1692年)奉召返回歐洲向羅馬教皇報告在中國傳教的情況,沈福崇隨他前往。1684年秋,他們到達巴黎。路易十四對此事甚為重視,在凡爾賽宮召見沈福崇。晚宴款待時,他應這一位法王的邀請,用漢語頌讀禱告詞,展示如何使用筷子進食,飯後又應邀觀賞噴泉表演。沈福崇帶來了若干在綢子上繪製的畫像,如孔子、老子、康熙、徐光啟與釋迦牟尼等。他將這些畫像在所住的耶穌會會館內展出,又介紹漢語八千餘個文字,以及漢字的書寫方法與發音。他用自己帶來的文房四寶,說明文字書寫時從上至下、從右至左的習慣。他在巴黎逗留僅月餘,巴黎的報刊曾經詳細地介紹沈福崇,包括他的行為舉止以及服飾。後來,沈福崇隨柏應理前往羅馬、比利時和英國。今日,巴黎天文台圖書館收藏着一份關於節氣、生肖的漢字手稿,很可能是他當時留下的手跡。

bulb

耶穌會

耶穌會是天主教的主要男修會之一,1534年8月15日由聖依納爵‧羅耀拉成立於巴黎,會友有聖方濟各‧沙勿略、伯鐸‧法伯爾等人,1540年蒙教宗保祿三世詔令承認。耶穌會是為了對抗宗教改革的風潮所創的修會,故在天主教會中,耶穌會可說是維新派,專向年輕人傳教,重視神學教育,發誓守貞、神貧,以軍事化管理,並要求會員對修會和教廷的命令絕對服從。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2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