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閩越文化

30068phn001_01
30068phn001_01

遠古時期,福建省境內聚居着一群以崇拜蛇為主體的原始民,先秦典籍稱之為「閩」人。商周時期,閩族發展壯大,戰國中後期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閩越族。閩越文化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是指閩越民族全部的歷史文化,狹義的是指秦漢時期的閩越族文化,也就是閩越國的文化。

 

傳說閩越國滅亡後,其族人為躲避漢人,或「亡入海」,或逃進山裡,或居「沼澤中」,於是有了「居山谷者為畲族,水居者為蜑民」的說法。

 

閩越地區越族文化與中原文化存在較大差異。由於歷史的原因,閩越人沒有創造出自己的文字,而是直接接受漢字。閩方言則以地域劃分的語言稱謂,如閩南話、閩東話及閩北話等,閩南話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古音;福州話則是整個閩東地區的代表性方言;閩北語又稱「建州話」,以建甌話為代表,是中國漢語八大方言之一。

 

另外,閩越人在衣食行住方面也有獨特的習性。他們聚居在沿海、沿江地方,習慣於水上生活,喜歡居住干欄式房屋。而閩越部落的蛇圖騰最能充分說明他們的文化習俗特性。閩越部落信奉龍,認為龍即是蛇,很多族民就以蛇為標誌,求得龍的保護。因為這個緣故,閩越人有着斷髮、文身、拔齒等習俗。

 

閩越文化源遠流長,至少在距今十八萬年左右,人類已在原閩越土地上使用粗糙的打製石器,過着採集和漁獵的生活;新石器時代,閩越地區的先民開始過着定居的生活,廣泛使用磨製石器並能製陶和紡織;青銅時代,閩越先民們已進入文明社會。萬壽岩遺址的發現,把古人類在福建境內活動的歷史提前了十幾萬年,萬壽岩舊石器時代遺址就埋藏在山上現存的船帆洞、靈峰洞等溶洞之中。至於福建東部沿海的曇石山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貝器、骨器,則可以反映出該遺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地域海洋性文化特色。

 

從考古學家發掘的資料顯示,閩越王無諸修建的冶城就在福州的新店古城。該城位於陸路進入福州的必經之道──北郊蓮花峰峽口下的新店高台地上,具有軍事戰略意義,始建於戰國晚期,漢初作出了大規模擴建,唐、五代至宋還在修補使用。當地煉鐵爐的發現意義重大,是中國最早的煉鐵爐考古證據之一,說明閩越王無諸已經掌握煉鐵技術並製造兵器,戰鬥力很強。

 

至於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全面探查和重點發掘的武夷山漢城,則應是東越王餘善發兵拒漢的指揮中心,是漢武帝派四路大軍剿滅東越王餘善時留下的一座廢墟。武夷山漢城修築的年代就是東越王餘善經營閩北的時候,現場保留的遺跡遺物就是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派兵滅餘善時留下的戰爭廢墟。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2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