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漢魏樂府

0405ph023
0405ph023

樂府詩具有文本辭曲兼備、詩題與內容相聯、形式自由多樣、內容反映現實等特點。按照發展階段劃分,可以分為漢樂府和魏樂府兩個階段。漢樂府以民歌為主,表現平民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是它最大的特點。它擁有熟練的敍事技巧,生動的人物形象,精選的生活鏡頭,質樸清新的語言和想像奇妙的寓言詩,展現着高超的藝術手法。它的思想內容可以概括為苦與樂的歌吟,貧與富的對比,愛與恨的表白和生與死的觀照四個方面。其中有表現民間歡樂的詩歌,如《江南》描繪了一幅美麗的水鄉風俗畫,也有大量表現民間苦難的詩歌,如《戰城南》寫戰爭之苦等。漢代社會貧富懸殊,漢樂府真實地反映了窮人掙扎在死亡線上,而富貴之家驕奢淫逸的狀況。漢樂府中描寫愛情婚姻的作品數量很大,但和《詩經》相比更加悲憤激越了,這是由於漢代禮教束縛較嚴所致。漢樂府創造了「朝露」、「風燭」、「石火」三個比喻慨嘆人生短促,表明漢代社會憂生惡死的意識不斷增長。這些詩歌像一幅幅描繪社會現實的圖畫,充分表現了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魏樂府是樂府詩發展的重要階段。從公元196年到265年的數十年間,樂府詩的數量大增,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但作者已由平民變為文人,作品的內容、語言、風格都呈現出新的特點。三曹(曹操和其子曹丕、曹植)在這一變化中居功至偉。樂府原是以民歌為主的詩體,受到文人的輕視。漢末魏初,曹操父子用樂府的舊題寫時事,以樂府的舊曲作新詩,並注重文采,使樂府詩形式為之一變。當時的文士受他們影響,開始熱情投入樂府詩的創作。三曹和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共同創造了建安文學的輝煌時期。他們的作品以剛健清新的語言,慷慨悲涼的格調,爽朗勁壯的形象,反映瘡痍滿目的戰亂景象,高歌統一祖國的理想,張揚個性解放和反抗精神,形成了獨特的建安風骨,是後世詩歌創作的典範。

 

漢魏樂府在詩歌形式的創造和發展上,作出了歷史性的巨大貢獻。它繼承並發展了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將現實主義精神推上一個新高峰;它打破了四言詩和騷體詩的壟斷,創造了各種詩歌形式多元發展的格局,使五言詩和七言詩成為中國詩歌的主要形式;它擅用細節描寫、心理刻畫,景物烘托和用對話或獨白鋪排情節,標誌着中國敍事詩的成熟;它開啟了詩歌「緣(因為)事而發」的創作精神,成為後世楷模。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13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