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三曹與「建安風骨」的關係

0405ph015
曹丕與曹操像
0405ph015

「建安風骨」是指建安時期和魏文帝、魏明帝時期詩歌的美學特徵,又稱「漢魏風骨」。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是天下大亂的時代,這時代造就了一批優秀的詩人。「三曹」指曹操和他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建安七子」指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人於建安前期先後投奔曹操,形成了一個以曹操為首的文學群體,共同創造了建安文學的輝煌時期。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人。東漢末年的權臣,位至魏王,死後被兒子魏文帝曹丕追尊為魏武帝。他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也是建安文壇的領袖。現存詩歌二十多首,全為樂府。南朝梁的《詩品》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曹操的詩真實地反映了漢末長期戰亂所造成的淒慘景象,如《蒿里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一百個人中只剩下一個),念之斷人腸。」曹操一生為天下統一而戰,他的詩歌也抒發了這種理想和抱負。如《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bulb

《詩品》

中國第一部論詩的專著,為南朝文學批評家鍾嶸所作。本書品評了漢代至齊、梁詩人百多人,論其優劣,分為上、中、下三品。

0405ph017
曹操橫槊賦詩
0405ph017

曹丕(公元187—226年),字子桓,曹操次子。公元220年稱帝,史稱魏文帝。曹丕所著《典論‧論文》篇,是中國第一篇比較完整而有系統的文學批評論文,它論述了文章體裁、作家個性與作品風格的關係,以及文學批評等問題,把文學的重要性提到了「經國(即治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程度。曹丕現存詩歌四十餘首,大半是樂府詩,但多有變革。在內容上,他由反映社會問題轉向抒發個人感情,擅長寫離別相思之情;在詩體上,他大膽探索,創作了中國第一首七言詩《燕歌行》和長達77句的雜言歌行《大牆上蒿行》;在語言上,他由質樸自然轉向清麗文雅;在風格上,他由慷慨悲涼轉向委婉含蓄。他的詩歌已明顯呈現文人化、個人化的趨勢。

 

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他才思敏捷,很受曹操寵愛,幾乎立為太子。但他任性放誕,終於失寵。曹丕稱帝後,他備受猜忌和迫害,名為王侯,實同囚徒。後來封為陳王,憂憤而死,年僅四十一歲。死後諡為思,世稱陳思王。南朝宋代詩人謝靈運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這話雖然有些誇張,但曹植確是繼屈原之後最傑出的詩人,現存詩約九十首,代表了建安詩歌的最高成就。慷慨悲壯的情懷,爽朗勁健的形象,凝煉秀美的語言,大量運用比興手法,形成了「骨氣奇高,辭采華茂」(鍾嶸《詩品》)的獨特風格。他的散文和賦也寫得很好,其中《洛神賦》尤為著名。

0405ph016
曹植像
0405ph016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1月29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