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曹丕的詩有何特色?

30043ph007
三國魏文帝曹丕
30043ph007

曹丕(公元187—226年)是曹操的次子,字子桓。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封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立為魏太子。這一時期,他除了從軍出征以外,大部分時間在內留守,因而有較安定的環境與眾兄弟和文人們遊覽園林、吟賞賦詩。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繼承曹操為魏王,廢漢獻帝自立為大魏皇帝,改年號為黃初。曹丕做了七年皇帝,雖然也沿襲了曹操的一些措施,如限制宦官外戚、輕刑薄賦等,但政治才能和軍事建樹遠不如其父。他放棄了曹操唯才是舉、抑制豪強的政策,轉而向士族妥協,採用「九品官人法」,將漢末選舉人才的私人評議變成政府的品第,這一制度開了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先例。在思想上,他愛好黃老的崇尚自然。作為一個政治家,曹丕有善弄權術的一面,但是作為一個文人,他又有重感情的一面。他把屬下的文人當朋友看待,對他們的性格、才能和成就有相當中肯的評價。他的文章感情真摯,詩賦也多以離愁為主題,情詞哀婉,這與他的氣質愛好是直接有關的。

 

曹丕的詩歌大部分是樂府,也有部分古詩。以遊子思婦一類題材居多。他也和其他建安詩人一樣,有過從軍出征的經歷,所以少數詩篇抒發了「救民塗炭」的抱負,對社會現實有所反映。例如《令詩》描寫「喪亂悠悠過紀,白骨從橫萬里,哀哀下民靡恃」的慘象;四言詩《黎陽作》寫「霖雨載塗,輿人困窮。載馳載驅,沐雨櫛風」的行軍之苦;六言詩《黎陽作》描繪高樓故宅經過戰亂傾敗荒蕪的景象;《於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以新婦的口氣傾訴與船夫新婚離別的痛苦(此詩作者一說為徐幹);《上留田行》揭露了「富人食稻與粱」、「貧子食糟與糠」的不合理現象。不過相比其他建安詩人而言,他的詩裏雖有一些在出征途中或遊覽宴飲的觀感,卻較少表現建功立業的壯志和慷慨不平的豪氣。更多的是對人生意義的探問,遊子思鄉的悲哀以及對寡婦、棄婦和思婦的同情,較多地繼承了古詩十九首的傳統。

 

對人生的思考本來是東漢以及建安詩人思考的共同問題。不過曹丕對人生意義的探問,更多懷疑和迷惘的心緒,也多了玄學任自然的色彩。例如:《大牆上蒿行》反復自問:「人生居天壤間,忽如飛鳥棲枯枝,我今隱約欲何為?」認為人生在天地間,本來就像飛鳥落在枯枝上那麼偶然和短暫。不知自己當如何對待此生。他想在服食、宮室、女樂等物質享受中獲取快樂,但仍然無法從悲苦的心情中自拔。當他與兄弟僚屬一起遊宴時,看到的景色雖然賞心悅目,但還是難免「壽命非松喬,誰能得神仙。遨遊快心意,保己終百年」(《芙蓉池作》)的感慨。

 

曹丕的遊子詩有的是發自軍旅生活的體驗,如《陌上桑》將征夫「棄故鄉,離室宅,遠從軍旅萬里客」的征途中披荊斬棘尋找道路的艱難、寢宿荒山野嶺的可怖以及行旅中的孤獨寫得十分生動。更多的是借這一傳統題材寄寓人生飄零之感。如《善哉行》二首其一:「上山採薇,薄暮苦饑。溪谷多風,霜露沾衣。野雉群雊,猿猴相追。還望故鄉,郁何壘壘。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憂來無方,人莫之知。人生如寄,多憂何為。今我不樂,歲月如馳。湯湯川流,中有行舟。隨波轉薄,有似客遊。策我良馬,被我輕裘。載馳載驅,聊以忘憂。」寫遊子在山上餐風宿露,饑寒交迫,思念故鄉,不由得感嘆「人生如寄」,而行役中看到河流裏隨波漂泊的行舟,也同樣讓他想到「歲月如馳」、「有似客遊」的境況。客遊行役的荒涼淒苦正如人生道路的艱難困苦。曹丕的思婦詩有的是代棄婦、思婦自怨自傷,如《代劉勳妻王氏雜詩》:「翩翩床前帳,張以蔽光輝。昔將爾同去,今將爾同歸。緘藏篋笥裏,當復何時披。」以棄婦向床帳說話的口氣,寫她與床帳的相憐相惜,床帳正是棄婦命運的寫照。這些詩深深寄託着人生多故、悲友悼亡的傷離之感,寫得繾綣多情,淒涼哀怨。《雜詩》二首和《燕歌行》就是其遊子思婦類題材的代表作。

30043ph008
中國第一首正式的七言詩《燕歌行》
30043ph008

曹丕的樂府依然沿襲了漢樂府的特色,語言通俗質樸,較少修飾。古詩風格清和玄遠,聲調諧婉。在建安詩人慷慨任氣的高唱中,獨以清雋婉約的特色自立一宗。他善於模仿各種歌謠的體制,大膽嘗試各種新的詩歌形式。作品有四言、騷體、五言、雜言、六言和七言。如《陌上桑》以三三七句式為主,《大牆上蒿行》是一首長達364字的長篇雜言,最短三言,最長達到十三言。七言的起源與五言同時,但成熟較晚。漢代有七言謠諺,也有少量文人製作,但當時「七言」都只是應用體韻文,句句押韻,也不稱為詩。直到東漢張衡的《四愁詩》出現,才有了抒情的七言詩,但是各章首句都帶「兮」字,還不是純七言詩。曹丕的《燕歌行》二首被公認為現存最早的七言詩,已經具備完整的抒情詩的品質。後世的思婦詩多用七言歌行體,也與曹丕的創作有關。因此曹丕在詩歌藝術和體制方面的探索,對於詩歌形式的發展有其開創性的意義。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4月0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