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曹植文采有多出眾?

30043phn002_01
曹植像(圖片提供:中新社)
30043phn002_01

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第四子。自幼聰穎,10歲時就能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又很愛好民間文學,能背誦幾千字的俳優小說,在曹氏兄弟中最有才能。曹操起初認為他是「最可定大事」的人,有立為太子之意。後來因為他的放任,加上曹丕集團善弄權術,終於決定立曹丕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即位,對曹植常懷猜忌,並施以迫害。先殺掉他的黨羽丁儀、丁廙兄弟,又一再改換他的封地並嚴加監視。曹丕死後,其子曹叡即位,對曹植的迫害仍是有增無減。在曹丕父子兩代的壓制下,曹植被迫在十一年裏六次更換爵位。所遷封地都是貧瘠的土地,身邊部屬都是老弱殘兵。名為侯王,實際是被軟禁的囚徒。既沒有參與政治的權利,也沒有和親朋兄弟來往的自由。最終鬱鬱而死,年僅40歲。因最後的封號是陳王,死後諡號為「思」,所以後人又稱之為陳思王。

 

曹植在黃初前後生活遭遇的改變,使他的思想和精神面貌發生了前後兩期明顯不同的變化。他的文學創作風格也隨之而變。他生於亂世,長在軍中。在曹操影響下,從年輕時起就立下了雄心壯志。他蔑視世人蕩志佚遊、虛度歲月的享樂生活,讚美烈士的憂時愛國之心和甘心戰死疆場的慷慨豪情。許多詩都表現了他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由於胸懷壯志,他對前朝前代的興衰十分留意,寫了下不少關於歷代聖君賢相的贊詞,並歌頌大禹和商湯「勤功恤民」(《畫贊‧禹渡河》)、自我犧牲的精神,以及明君治世的社會理想。對於國家政治軍事的重大問題,他也往往議論縱橫,頗多進策。所有這些都說明他建功立業的具體目標是要在政治上大有建樹。由於他志向不凡,才華橫溢,在曹操的庇蔭下,養成了放任不羈、恃才傲物的個性。在與曹丕及諸子遊覽唱和的同時,曹植也寫下了不少「憐風月、狎池苑」的作品,有的借描寫風月或多或少地寄託了某些人生感觸,有的則單純地表現生活中某些賞心悅目的情景。總之,遠大的抱負加上風流自賞的性格構成了他前期作品中豪放俊逸的少年意氣。

 

黃初以後,七子相繼逝世,文壇凋零。曹植也成為統治集團內部鬥爭的犧牲品,由於後期常在遷徙之中,曹植對社會現實的認識更加深刻。例如《泰山梁甫行》寫邊海人民極度貧苦的生活,應當是他「居實六遷,連遇瘠土」的經歷中親眼所見:「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墅。妻子像禽獸,行止依林阻。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詩寫邊海的貧民所住的草房狐兔出沒,妻子像禽獸一樣,出門要靠林子遮蔽,可見是窮到無衣可穿。這種傷心慘目的景象其實不止海濱。漢末崔寔擔任五原太守時也曾見到「土地不知緝績,冬至積草,伏臥其中。若見吏以草纏身」(《太平御覽》卷二十七)的景象。可見曹植此詩展現的這幅淒風苦雨、蕭條荒涼的圖畫,概括了當時很多邊遠貧瘠地區人民窮困到近於原始的生活狀況。儘管受到曹丕父子的壓制,但是曹植後期壯志並沒有消失,而是不屈不撓地向朝廷上書,反復表白自己願意輔佐君主的心情,希望改變目前的處境,讓他為統一吳、蜀作出自己的貢獻,甚至願意做一名偏將,也不願做「圈牢之養物」。這時他的詩歌也由豪壯激昂的高唱轉為慷慨不平的悲鳴,作品多以反抗當權者的迫害為主題,使建安年間感時傷亂、建功立業的時代精神在黃初、景初年間,通過曹植的獨特經歷和詩歌內容放出了新的光彩。

 

曹植的詩歌藝術成就很高,鍾嶸《詩品》說他「骨氣奇高,辭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而不群。」歷代詩論也充分肯定了他高於建安詩人的歷史地位。他的風格多樣。除了上述的慷慨悲歌以外,也有情詞哀婉的低吟,例如《雜詩》其一說:「高台多悲風,朝日照北林。之子在萬里,江湖迥且深。方舟安可極,離思故難任。孤雁飛南遊,過庭長哀吟。翹思慕遠人,願欲托遺音。形影忽不見,翩翩傷我心。」此詩寄託了遠離故鄉、思念親人的痛苦,格調清麗悲淡。類似的起調還有「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野田黃雀行》)等等,都能看出曹植善於以氣勢高遠的景句開篇的特長。

 

他還有不少遊仙詩,往往因世情險惡有感而發,想藉升天遠遊忘卻人間煩惱,例如《遠遊篇》:「遠遊臨四海,俯仰觀洪波。大魚若曲陵,承浪相經過。靈鼇戴方丈,神岳儼嵯峨。仙人翔其隅,玉女戲其阿。瓊蕊可療饑,仰首吸朝霞。崑崙本吾宅,中州非我家。將歸謁東父,一舉超流沙。鼓翼舞時風,長嘯激清歌。金石固易敝,日月同光華。齊年與天地,萬乘安足多。」海中的大魚靈鼇、崑崙的仙人玉女,食蕊餐霞的世外生活、乘風長嘯的精神自由,使他看到了比人間至尊更高的境界,嚮往獲得與日月同光的永恒生命。這些豐富的想像,上承《楚辭》出世遠遊的精神,下啟李白縱橫捭闔的表現手法,將漢樂府的迷信求仙之作演變成後人抒寫離世隱逸之志的重要體裁,發展了遊仙詩的表現藝術。而曹植最突出的藝術貢獻,還在於他對比興手法的發展和辭采的講究。

bulb

比興

比興是古代詩歌的常用技巧。對此,宋代朱熹有比較準確的解釋。他認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通俗地講,「比」就是比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興」就是起興,即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比」與「興」常常連用。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4月0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