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名剎

20208phn007_01
20208phn007_01

在佛教建築中,起初將佛教建築稱為「浮圖」,後來漸漸變為專指高塔而言,也有稱之為「剎」,因一般均有於佛堂前立「剎」的風俗,故又稱寺院為寺剎、佛剎、梵剎、金剎或名剎。實際上佛教寺剎,是指安置佛像、經卷,且供僧眾居住以便修行、弘法的場所。由於宗教對於統治者維護社會秩序也極為有利,故佛寺成為僅次於宮殿建築的重要建築。

 

中國佛寺的形式可分為石窟寺、塔廟、漢式寺廟、伽藍七堂制禪院及喇嘛寺。早期中國北方佛教建築形制因循了古代印度式樣,基本特徵是磚石結構的宮塔式,宮塔式佛寺是以象徵「天宮千佛」的巨型「宮塔」為主體,塔後建佛堂,周圍是僧舍的佛教寺院形制。這種形制所體現的佛寺功能旨在強調突出「宮塔」的宗教意義,按此制度構築的寶塔每層外壁佈滿佛龕,從一級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稱之為「佛圖」或「浮圖」,象徵「天宮千佛」,故稱「宮塔」。佛寺以塔為中心緣起於佛塔所具有的特殊宗教意義,因為佛塔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舍利與遺物及精神象徵所在,故拜塔與繞塔念佛誦經是崇佛禮佛的主要形式。

 

由於佛教多元化與世俗化帶來了佛教功能的多樣化,佛教建築進行禮佛活動和佛教傳佈活動,使得單一的印度式樓塔佛寺形制終於被漢式的廊院佛寺形制所取代。廊院式佛寺無論單院式,還是多院式,均以大殿為主體建築,周圍依次建殿、堂、樓、閣等配殿建築,大大豐富了佛教文化與建築。

 

佛教建築中國化以後,雖然在建築細部仍然保留了許多古印度式樣的痕跡與特徵,但在整體上已經滲透了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和審美觀念。以殿為中心的佛寺是一組或多組佈局嚴謹的建築群,強調寺院的縱軸線,即中軸線明確,沿中軸線設置重重庭院與建築,大殿居中而立,左右對稱佈置配殿,佛寺無論大小、規格無論高低,均照此形式建造,即使是比較複雜的多院式佛寺也均以殿為中心或橫向擴展,或縱向延伸。以殿為中心的佛寺佈局形式由簡單而複雜並不斷發展完善,既緊湊嚴謹,又靈活多變,進一步豐富了佛教建築的藝術表現力。

 

佛教將理想化的崇拜儀式寓於佛寺、佛塔、石窟等建築藝術之中,同時又借助雕塑、壁畫、石刻碑銘、佛畫、詩文等多種藝術形式與儀式表達誠摯的宗教感情。佛寺藝術凝聚着先輩們的創造智慧與藝術情懷,反映了他們傑出的建築技藝與藝術水準,記載了豐富多彩的建築文化,因之而成為寶貴的文化遺產。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1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