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如何欣賞佛寺裡的雕塑及壁畫?

20208ph036
雲岡石窟中的佛雕像
20208ph036

佛寺藝術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其一是作為建築藝術之一種的佛寺建築營造藝術;其二是圍繞着作為主體的佛寺建築藝術的輔助藝術,諸如佛教書畫、雕塑、石刻與碑銘、詩詞歌賦、神話傳說、變文等。

 

佛寺雕塑

佛寺雕塑是廣泛傳播佛教、實現佛門慈悲普度眾生理想的重要方式。佛教雕塑藝術沿着雲岡、龍門和響堂山三條路線的發展而深入中國內地。雲岡巨大的佛主像從岩石上直接雕出來,這種手法完全是印度式的,衣飾的旋狀紋帶有犍陀羅風格的剛硬。但到達河南的龍門石窟後,中國的藝術家已經具有完全吸收印度和中亞風格的能力,造像更富於東方民族氣質。響堂山石窟則是另一種富於特色的形式:柱狀的人物顯示出一種建築學品格,也增加了些寶珠裝飾。這三種類型進一步融合,發展出中國式佛寺雕塑風格,即是佛寺造像。

bulb

犍陀羅

犍陀羅(Gandara)是指現在巴基斯坦白沙瓦谷地一帶。公元前四世紀,古希臘亞歷山大東征,他的軍隊成了傳播希臘文化的隊伍,包括希臘風格的藝術如雕刻等也傳到這一帶地區。於是,希臘風格的藝術與印度佛教在這個地區融會,用古希臘、羅馬的雕刻藝術風格表現佛教題材,成為一種新藝術,這就是犍陀羅藝術。犍陀羅藝術對於佛教的傳播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中亞、中國等地至今仍然可以看到這種藝術的影響。

20208ph037
五台山龍泉寺的石雕牌樓
20208ph037

印度佛像傳入中國後,早期雲岡石窟佛教造像,面相豐圓,肢體肥壯,神態溫靜。後來受到南朝的「秀骨清像」理念的影響,出現了以龍門石窟為代表的面容清瘦、褒博帶、性格爽朗、風神飄逸的佛教造像,標誌着隋唐時期是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燦爛輝煌的時代,佛教雕塑亦達到高潮。

 

佛寺壁畫

漢代,隨着佛教傳入中國,塑像及壁畫隨之出現,並漸趨茁壯蓬勃。大致南方以寺廟壁畫發展為主,北方則多石窟造像。著名之佛教藝術勝地,除敦煌千佛洞因山壁無法鑿刻而為泥塑及壁畫外,北方的雲岡、龍門、麥積山、天龍山、鞏縣石窟寺皆先後開鑿。中國內地所存佛寺壁畫已不多,唯甘肅敦煌之南、鳴沙山莫高窟遺存不少六朝以後的壁畫。

20208ph039
布達拉宮的壁畫
20208ph039

隋唐代的壁畫,今存於麥積山石窟與敦煌的莫高窟,敦煌所存唐代壁畫,尤為富美,色彩鮮麗,人物造型端莊華貴,男女的形貌都非常美麗。敦煌莫高窟有唐代壁畫與彩塑的洞窟共207個,可分初、盛、中、晚四期。其重要的洞窟,如初唐的第220窟,造於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盛唐的第335窟,造於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第130窟和第172窟,造於開元、天寶年間(公元八世紀前半);中唐的第112窟,晚唐的第156窟(此窟為張議潮建,窟外北壁上有咸通六年,即公元856年所寫的莫高畫記)等,都存有輝煌燦爛的作品,可為唐代佛教美術的代表。

20208ph038
薊縣獨樂寺壁畫
20208ph038

五代十國時,寺廟壁畫未衰,從五代迄宋,壁畫受繪畫發展影響,佛教內容漸形衰退。如唐宋二代均奉道教,釋道之畫並行於世。而殿庭壁室的花卉走獸、四時風景畫之普遍,多少使壁畫內容發生變動。遼、金、元寺觀壁畫尚有保存者,如大同華嚴寺,稷山青龍寺、興化寺、洪趙廣勝寺、水神廟,芮城永樂寺等。明清以降,士大夫作品見於寺壁者如鳳毛麟角,匠人繪畫一則投世俗之所好,二則沿用民間傳說,除釋迦、觀音、羅漢、藥王外,另有關羽、張飛等人物以及《西遊記》、《封神榜》、《施公案》等小說中人物角色之塑畫。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5月0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