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因何會出現佛寺?

20208phn001_01
重慶四面山少林寺
20208phn001_01

寺,又名寺剎、僧寺、精舍、道場、佛剎、梵剎、淨剎、伽藍、蘭若、叢林、檀林、紺園、旃檀林、淨住舍、法同舍、出世間舍、金剛淨剎、寂滅道場、遠離惡處、親近善處、清淨無極園等。

 

寺原為中央與地方的政事機關,如太常寺、鴻臚寺(招待諸侯及四方邊民之所)。由於西域僧侶東來,多先住鴻臚寺,以後移居他處時,其所住處仍標寺號,從此稱僧侶的居所為寺。

20208ph003
磚石碑記見證了佛寺的興衰,圖為少林寺唐碑。
20208ph003

在佛教建築中,起初將佛教建築稱為「浮圖」,後來漸漸變為專指高塔而言,也有稱之為「剎」,因一般均有於佛堂前立「剎」的風俗,故又稱寺院為寺剎、佛剎、梵剎、金剎或名剎。實際上佛教寺剎,是指安置佛像、經卷,且供僧眾居住以便修行、弘法的場所。中國佛寺雖然是宗教建築之一種,但和世俗生活密切相關,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建築的性質。

20208ph002
北京雍和宮外的石獅是寺廟中國化的特徵
20208ph002

佛寺東傳

佛教建築起源於印度,但中國的佛教建築卻在印度的基礎上走過了不同的道路,有顯著的中國化特質。佛教東傳後,隨着印度佛教衰微,中國成了世界佛教的中心,佛教徒遍及東方世界。

 

佛教是崇尚自然的宗教,修行人大多澹泊物慾,喜與自然為伍,尤其佛住世時,弟子們往往茅屋二三椽便能安度終生,就是山林水邊、岩洞樹下,到處都能隨緣安住。佛教最早的寺院建築,是肇始於印度佛陀時代。由於頻婆娑羅王與須達長者分別建造竹林精舍及祇園精舍,成為寺院建築的伊始。此後,世界各地美輪美奐的寺院,紛紛於都城、市郊、深山興設。

 

到了中國東漢明帝時,攝摩騰、竺法蘭兩位法師由西域馱經到洛陽,起初住在鴻臚寺,後來明帝敕令於洛陽城西雍門(西陽門)外為他們創建精舍,稱為白馬寺。寺,原為漢代中央部門一種辦事衙門的通稱,這樣,後世便相沿以「寺」為佛教寺院建築的通稱了。

 

早期漢傳佛寺以塔為中心,四周以堂、閣、廊等圍繞,成為方形庭院,內供佛像或舍利,為拜佛誦經之所。南北朝時,許多王侯貴族第宅改建為佛寺。改建時一般不大改動原佈局,而以原前廳為佛殿,後堂為講堂,原有的廊廡環繞,成為以後漢傳佛寺建築的主流。

 

隋唐五代時期,佛寺建築有新發展。其特點是:第一,主體建築居中,有明顯的縱向中軸線。由山門開始,縱列幾重殿閣。中間以迴廊聯成幾進院落。第二,在主體建築兩側仿宮廷第宅廊院式佈局,排列若干小院落,各有特殊用途,如淨土院、經院、庫院等。第三,塔的位置由全寺中心逐漸變為獨立。大殿前則常用點綴式的左右並立不太大的實心雙塔,或於殿前、殿後、中軸線外置塔院。第四,大量出現石窟寺的窟檐,且由石質仿木轉向真正的木質結構。這些都表現了中國寺廟更加民族化的演變過程。

20208ph001
佛寺山門
20208ph001

現存宋、遼、金、元時期的佛寺建築基本沿用唐五代的寺院四合院院落佈局形制,只是由於契丹族有「朝日」的習俗,北方有許多寺院面向東方。寺院前有的還出現永久性的戲台。宋代以後寺院內鐘、鼓二樓對設。藏經閣則設於後進院落中。轉輪藏開始流行,多為之單設二至三層高閣。宋代禪宗大盛,寺院明確劃分為禪寺、講寺。從元代起,北方內地出現了佛寺的新類型喇嘛寺。明清以降佛教式微,佛教始終沒有恢復以前的盛況,佛寺建築沿襲唐代舊制,幾乎沒有新的發展。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1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