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中国因何会出现佛寺?

20208phn001_01
重庆四面山少林寺
20208phn001_01

寺,又名寺剎、僧寺、精舍、道场、佛剎、梵剎、净剎、伽蓝、兰若、丛林、檀林、绀园、旃檀林、净住舍、法同舍、出世间舍、金刚净剎、寂灭道场、远离恶处、亲近善处、清净无极园等。

 

寺原为中央与地方的政事机关,如太常寺、鸿胪寺(招待诸侯及四方边民之所)。由于西域僧侣东来,多先住鸿胪寺,以后移居他处时,其所住处仍标寺号,从此称僧侣的居所为寺。

20208ph003
砖石碑记见证了佛寺的兴衰,图为少林寺唐碑。
20208ph003

在佛教建筑中,起初将佛教建筑称为“浮图”,后来渐渐变为专指高塔而言,也有称之为“剎”,因一般均有于佛堂前立“剎”的风俗,故又称寺院为寺剎、佛剎、梵剎、金剎或名剎。实际上佛教寺剎,是指安置佛像、经卷,且供僧众居住以便修行、弘法的场所。中国佛寺虽然是宗教建筑之一种,但和世俗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建筑的性质。

20208ph002
北京雍和宮外的石狮是寺庙中国化的特征
20208ph002

佛寺东传

佛教建筑起源于印度,但中国的佛教建筑却在印度的基础上走过了不同的道路,有显著的中国化特质。佛教东传后,随着印度佛教衰微,中国成了世界佛教的中心,佛教徒遍及东方世界。

 

佛教是崇尚自然的宗教,修行人大多澹泊物欲,喜与自然为伍,尤其佛住世时,弟子们往往茅屋二三椽便能安度终生,就是山林水边、岩洞树下,到处都能随缘安住。佛教最早的寺院建筑,是肇始于印度佛陀时代。由于频婆娑罗王与须达长者分别建造竹林精舍及祇园精舍,成为寺院建筑的伊始。此后,世界各地美轮美奂的寺院,纷纷于都城、市郊、深山兴设。

 

到了中国东汉明帝时,摄摩腾、竺法兰两位法师由西域驮经到洛阳,起初住在鸿胪寺,后来明帝敕令于洛阳城西雍门(西阳门)外为他们创建精舍,称为白马寺。寺,原为汉代中央部门一种办事衙门的通称,这样,后世便相沿以“寺”为佛教寺院建筑的通称了。

 

早期汉传佛寺以塔为中心,四周以堂、阁、廊等围绕,成为方形庭院,内供佛像或舍利,为拜佛诵经之所。南北朝时,许多王侯贵族第宅改建为佛寺。改建时一般不大改动原布局,而以原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原有的廊庑环绕,成为以后汉传佛寺建筑的主流。

 

隋唐五代时期,佛寺建筑有新发展。其特点是:第一,主体建筑居中,有明显的纵向中轴线。由山门开始,纵列几重殿阁。中间以回廊联成几进院落。第二,在主体建筑两侧仿宫廷第宅廊院式布局,排列若干小院落,各有特殊用途,如净土院、经院、库院等。第三,塔的位置由全寺中心逐渐变为独立。大殿前则常用点缀式的左右并立不太大的实心双塔,或于殿前、殿后、中轴线外置塔院。第四,大量出现石窟寺的窟檐,且由石质仿木转向真正的木质结构。这些都表现了中国寺庙更加民族化的演变过程。

20208ph001
佛寺山门
20208ph001

现存宋、辽、金、元时期的佛寺建筑基本沿用唐五代的寺院四合院院落布局形制,只是由于契丹族有“朝日”的习俗,北方有许多寺院面向东方。寺院前有的还出现永久性的戏台。宋代以后寺院内钟、鼓二楼对设。藏经阁则设于后进院落中。转轮藏开始流行,多为之单设二至三层高阁。宋代禅宗大盛,寺院明确划分为禅寺、讲寺。从元代起,北方内地出现了佛寺的新类型喇嘛寺。明清以降佛教式微,佛教始终没有恢复以前的盛况,佛寺建筑沿袭唐代旧制,几乎没有新的发展。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08月12日

延伸阅读